浙台渔企签下大单 台湾石斑鱼7天“游”上浙江人餐桌

14.09.2015  20:38
“超低温”石斑鱼新鲜度不减

   浙江在线杭州9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吴振宇 编辑/胡芸) 今后,来自台湾新鲜的石斑鱼,7天就能直接上浙江人的餐桌。在今天上午揭幕的“浙台渔民交流周”活动上,围绕远洋渔业、水产养殖和市场拓展等领域,浙台两地渔业企业就已经签下一系列大单。

   台湾石斑鱼“游”上浙江人餐桌

  台湾高雄、屏东等地优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石斑鱼的养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养殖规模和技术水平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订后,石斑鱼关税也在2012年降至零,从台湾进口的石斑鱼贸易业务不断扩大。

  在今天的浙台渔业产业项目技术对接会上,浙台两地企业签署了台湾超低温石斑鱼在大陆市场的销售合作意向。不久之后,这些石斑鱼就可以供浙江消费者尝鲜了。

  “我们对台湾石斑鱼的市场前景深有信心。”台湾总渔会理事长黄一成告诉记者,在台湾地区石斑鱼的养殖业主必须持有渔业主管部门核发的养殖登记证并接受监管,严格控制饲养过程的药物使用范围和剂量,具有可靠的品质保证。黄一成说,目前,台湾每年的石斑鱼产量在2.5万吨左右,目前当地每斤的零售价格大约为200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约50元)。

  浙江企业的签约代表、大洋世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岳祥介绍,利用超低温石斑鱼冷冻技术,鲜活的石斑鱼可以在一个小时内迅速冷冻至零下50度的低温环境中,进入浙江各地的超市柜台后依然可以保持与鲜活鱼相当的品质。“冷冻石斑鱼是通过水路运输的,包括通关时间在内约在一周以内。”

   浙台渔业互动合作不断深入

  据了解,台湾地区的渔业年产量近几年约在140万吨左右,特别是远洋渔业起步早,平均产值高,发展较为成熟。目前有约1千多艘渔船从事远洋渔业,生产活动已涉及世界三大洋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域,并设立了60多个海外渔业基地。此外,台湾养殖渔业也拥有先进的技术,以精细化、产业化为主要特征。

  与此同时,近年来,浙江全面推进“一打三整治”,积极修复振兴东海的“海上粮仓”,水产品2014年总产量达到570余万吨,其中远洋渔业累计产量48万吨,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省水产加工企业达到2000多家,年加工能力逾250万吨。

  “浙江与台湾一衣带水之隔,两岸渔民交往密切,渔业发展各具特色,有很强的互补性,交流空间相当宽广。”黄一成认为,浙江拥有充裕的劳动人口及广大消费市场,渔业年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而台湾拥有精湛的渔业技术、渔民组织、试验研究单位、科技化经营管理、创新行销理念与实务经验等。“两岸渔业互有优劣势,取对方之长,补己之短,合作互补,乃为双赢之道。”

  据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童加朝介绍,近年来,浙江与台湾总渔会建立了良好的交流机制,先后签署了渔业合作协议和海上渔事纠纷处理协议,在渔业领域的互动合作不断深入。

  2014年5月,浙台(象山)渔业合作示范区成立,将由浙台双方共同建设形成水产养殖合作示范园、渔业综合加工服务示范基地、水产品商贸示范区、水产品冷链合作示范园、鱼文化体验区的“一区多园”的产业功能区。今年4月,国台办和农业部批准象山合作示范区为国家级“海峡两岸渔业交流合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