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经济改革:一场艰辛持久的改革

27.10.2014  11:06

  改革从未停下过脚步,如山涧溪水时而湍急奔跑,时而涓涓流淌。新一轮改革大潮澎湃而来。记者这次专程来到台州——当年民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改革最早发源地之一,倾听、发现、记录这片大地上铿锵有力的改革脚步声。

  顶层设计同实践突破,政府和基层共同用力,形成这轮改革的最大特点。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的一条主线,是一场艰辛持久的改革,是政府和企业协同推进的改革。

  台州相对偏离大都市。由当年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起来的经济结构,没有逃脱工业化初期发展的一般规律。低、小、散,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在经济结构中一个不少,某些方面表现得更为集中。曾几何时,路桥国道线旁几十公里的拆解业,重金属污染让不少土地多年无法耕种;1000多家医化企业散发出恶臭;为主导产业汽摩配服务的电镀行业,更是让无数条江河变黑变臭。建立在高污染、高能耗基础上的高增长,是一个“非常态”,是不能持久的。

  告别这个给台州环境带来恶臭的经济结构,或许是几十年工业化道路上遇见的第一个大弯道。调整经济结构,拐过这个大弯道,非“一日之功”。这是一次大调整,是一场大改革,不亚于以往任何一次革命。这是一场艰辛的、持久的、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改革。政府全力以赴担负领导责任,企业义无反顾充当主体,同向同志同力推进这场决定未来的改革。

  改革,从未停下脚步,近两年更显加速前行,更加坚定有力,更见亮点成效。当地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政府和企业同心协力,把调结构作为改革主战场。他们,咬定目标勇往直前,难以想象的困难,无以计数的问题,处处触及的利益纠结,还有无法言语的各种委屈,都不能阻绕改革者前进的步伐。他们,敢于突破各种利益藩篱,多少利益的暂时损失,多少企业的关停淘汰,多少真金白银的割舍放弃,还有政绩放下的阵痛,为的就是调结构不能停下来。他们,善谋善战尽量减少改革代价,在改革勇气和智慧结合上,在经济增量和存量变化中,在引进大项目和环境倒逼双重举措平衡时,在调整必须付出代价和尽可能减少成本的两难选择里,实现改革和稳定、调整和发展的双赢。这,没有一种担当,没有一种定力,肯定是不行的;没有一种目标自信,没有一种执政智慧,更难以做到。

  台州做到了。几天前,国家环保部发布的第三季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等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台州名列第七。其实,台州已经多次入围前十。这足以证明台州已经告别“恶臭”的经济结构。台州主要领导谈起此事,这位有着稳健成熟性格的领导,那种难以抑制的感慨万千,在他的言辞脸色中洋溢显现,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台州通过生态环境和技术改造的双重倒逼,让所有企业在转型升级面前做出“二选一”的最后决定:要么转型升级,要么淘汰出局。特别是近两年“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专项活动,更是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壮士断腕的悲壮,利益博弈的厮杀,轻重拿捏的智慧,矛盾交织的艰辛,一路走来,沟沟坎坎,坡度弯道,怎一个“难”字了得。

  今天,路桥一带拆解业“煞风景”的露天市场,那种明目张胆的严重污染早就被树木青草替代。以千计数的医化企业,只留下上百家,恶臭让位于清新空气。造成黑臭河的源头——电镀行业,全身退出。天空变蓝了,空气新鲜了,河流清澈了,环境优美了……市委书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改革不可能只有收获而不付成本。企业的关停,速度的放缓,政绩的尴尬,政府和企业共同面对。增速掉了二至三个点,换来趋向好转的经济结构,换来群众拥护的优美环境,换来未来经济竞争力,个中价值的大小是无需讨论的。但改革所承受着的压力和阵痛,只有改革者知道个中滋味。难处或许不是说服民间,也不是解释于上级,而是说服自己,说服习惯,说服定势。记者这一观察解读,仅仅只是对改革艰辛的一种顺势推理。

  主动有为还表现在,政府通过抓大项目,抓浙商回归,抓有效投资,抓优质服务,千方百计做大增量,让整个经济结构实现质的飞跃。他们知道调结构不仅要做减法,更要做加法。他们像改革初期企业家一样,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让大项目落户台州,让大企业走进台州,让大资金流入台州,让新兴产业在台州崛起。中国北车等一批央企大项目进来了,吉利的沃尔沃国产汽车基地再次落户台州,海正药业将成长为世界级企业,更多企业做精做优做强成为行业领导者。增量的迅速扩大,加速台州经济结构的调整。这,让调结构改革这盘大棋,在台州走得风生水起。

  做减法,盘活存量;做加法,扩大增量。台州调结构这盘改革大棋就这样走活了。最艰辛的日子过来了。改革的动力,让台州拐过了工业化第一个大弯道;改革的动力,让台州企业的市场活力再次迸发出来;改革的动力,让台州的经济结构开始趋向好起来。

  改革红利蓄势迸发,正改变着台州的当下和未来。

  调结构是一场持久的改革,是一场全局性的改革。因为如此,记者的倾听、发现、记录,不能不从此开始。尽管如此肤浅,如此点滴,但记者的观察是真切的,记录是真实的,情感更是真诚的。

来源: 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