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八旬老太与传统狮子帽的"缘起缘续"
中新网台州11月13日电(记者 范宇斌 通讯员 吴旻 水水)在浙江台州,小小一顶“狮子帽”是当地许多孩子人生中的第一顶帽子。“狮子帽啊,我做了一辈子了,都是我们老一辈人对孩子的祝愿,祝愿他们平平安安长大。”近日,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狮子帽制作技艺”传承人俞荷妹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从碧玉年华到耄耋之年,狮子帽伴随了非遗传承人俞荷妹七十余年。如今,83岁的俞荷妹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但她那一双布满皱纹的手依然灵活。
笔、布、剪刀、纸、针、绣线……对俞荷妹来说,像是陪伴多年的“老伙伴们”,只要相互“确认眼神”,便能彼此合作复原画样、穿针、绣花等诸多狮子帽制作工艺。
“狮子帽是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植根于台州民间,于这片土地的‘灵气与硬气’并存的一种手工艺品。”俞荷妹介绍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台州临海、椒江北部地区曾普遍使用该帽作为周岁的礼品。狮与虎的威风,催生了台州子民们性格豪放、容纳百川的心理特征,因此狮子帽的出现与台州区域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与中华民族其它的手工技艺一样,狮子帽工艺复杂、综合性强,它集绘画、剪纸、刺绣和造型为一体的民间手工技艺,有着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体现了民间的民族信仰和图腾崇拜等民风习俗。
台州是一个多地域、多渠道聚众的移民区,手工技艺也不例外,它集合了外来文化与本土环境相融合的传统文化精华。狮子帽上无处不在的刺绣工艺,富有张力的图腾,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缘起:儿时所向一生所倾
由于年事已高,如今俞荷妹的头脑有点儿背,但说起女红手艺来,她却头脑清醒,思路敏捷。“我曾读了几年的小学,在校期间跟随村小学老师学习美术,小学四年级后模仿同村艺人学画花样和剪鞋样,练就了一手绘画手艺。”俞荷妹说,12岁时,她在祖母的引导下学习刺绣技艺,14岁时就是村里百里挑一的女红能手了。
在道感堂村的弄堂里,同住了几十年的老邻居们每每见到俞荷妹都会夸赞她精湛的女红手艺。
“我20岁那年,正是狮子帽盛行的时期。于是我便想,我的刺绣手艺不比她人差,一定要学会狮子帽手工技艺!”俞荷妹想到做到,当年就拜外婆家外蔡村名叫小冬嫂的艺人学习狮子帽制作技艺,在她那里学会了狮子帽的全部精华技艺,而且在她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1963年,俞荷妹将原有的写实形态进行了夸张。“我把上等的绸缎代替普通面料,将狮子帽演变成为狮子帽圈、狗头帽和蝴蝶帽等系列产品。”俞荷妹说。
一丝一缕制作而成的狮子帽,工序复杂,素以“细”取胜。在过去,一个熟练的手艺人,制作一顶狮子帽的周期大约需要7天。对俞何妹来说,每一顶狮子帽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每每完成制作,她都会仔细复盘,检查着不足之处。
缘续:古老技艺代代相承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变,狮子帽也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濒临着失传的边缘,社会上能做的人也寥寥无几。至上世纪70年代后期,狮子帽制作技艺在民间渐衰,其后的近40年间已销声匿迹。
2008年,俞荷妹利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对剪样、粘贴、整熨、画花、刺花、组装等工序作了一一地回忆、试制,终于恢复了狮子帽的制作工艺。
谈及狮子帽的完成复原,俞荷妹称,这是她晚年最大的一项安慰。而在以前的几十年时间里,她还经常为了狮子帽的失传而惋惜。
如今在台州,会做狮子帽的手工艺人大多是80岁以上的高龄妇女。她们因年事已高,对做狮子帽这样具有复杂工艺流程的活儿已难以胜任。
“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让它传下去。”在俞荷妹看来,小小一顶狮子帽,延续着古老的传统文化。为将狮子帽制作技艺传承下去,俞荷妹时常召唤家中女眷共同学习技艺针法,来守护这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