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台商入浙的"店小二" 浙台两岸经贸合作入佳境
浙江在线杭州11月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曾杨希 郎凯行 编辑/马丽红) 11月4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宣布,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于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短短一条消息,牵动两岸人民深情的期盼。
犹记余光中的《乡愁》,一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化成了课本里的琥珀。
如今,乡愁早已不是一湾海峡,而是触手可得的互通往来。尤其在浙江,与台湾的商贸往来,早已如一片花海,清风徐来,繁花盛开。
人缘相亲商缘相融
台资企业集中占据浙江主导产业
关于台商最早是如何来到浙江的,坊间流传着一个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天,一个台商在外地投资失败,雇人拉了一车机械设备运走,谁料途经嘉善时,司机嫌钱少,跑了。眼看机器全被扔在马路边上,台商束手无策。
碰巧,嘉善当地一乡干部路过。他叫来几个村干部,大家轮流守了一夜的机器。雪中送炭的轮守,让这位台商十分感动,他当即决定,工厂就办在嘉善。
浙江和台湾,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融。近年来,台资入浙从星火到燎原,越发频繁。
根据省商务厅数据,截至2014年,浙江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722个,合同台资188亿美元。其中:2014年新批台资企业数、合同台资和实际台资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长29%、58%、62%;浙江对台贸易额127亿美元,其中进口99亿美元,台湾成为浙江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是浙江服务贸易第七大市场。
在浙台资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优势主导产业,如食品饮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机械、纺织、精品农业等。
2001年,专业生产阀门的台资企业浙江艾迪西流体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落户于玉环。跟对浙江省转型升级的步调后,如今生产线上采用了自动装配机用自动组装机,1个人可以取代10个人工。2014年,企业总共实现销售额18亿元,同比增长20%。
各类平台建设如雨后春笋
争当台商 入浙 的“店小二”
“我们是做服务的,当然要当好台商入浙的‘店小二’。”浙江省商务厅开发区处处长梁志良告诉记者。
这些年台商踊跃入浙,在浙江大地如火如荼的建设,梁志良感受颇深。
2011年5月18日,温州苍南设立了全省第一个对台经贸合作区。梁志良说:“苍南的工业基础好,加上港口优势,离台湾最近的闸关仅有200海里,又有文化的连接,成立经贸合作区理所当然。”
除了苍南,浙江省政府批复成立的还有台州玉环、象山石浦、舟山普陀等三个对台经贸合作区。“这不光是一个合作区的规划,而是全县域参与行动的指南。浙江从南向北,已经形成了与台合作的经济带。我们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让台商在浙江的集群效应更加精彩顺利。”
如今,浙台经贸合作逐步迈入常态化,各类平台建设如雨后春笋。从杭州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实验区、温州两岸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象山两岸渔业交流合作基地,再到仙居、慈溪等7个国家级和省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为两岸经贸合作打开了新的格局。
台商在浙投资大企业、大项目也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从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台塑集团落户宁波经济开发区,到台湾最大汽车制造企业之一的裕隆公司入驻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台商投资浙江的力度和规模越来越大,为正在迈向产业链中高端的浙江经济提供了新的助推力。
浙商入台表现活跃
民间活力正擦出精彩火花
两岸的经贸往来,除了台商入浙,浙商也不断入驻台湾。
在走南闯北到处投资的浙商眼中,在苍苍海峡的对面,已经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2011年,带着胡麻饼香味的邵永丰成正食品公司正式落户宝岛,衢州市邵永丰成正食品厂掌门人徐成正更是诚意满满要将胡麻饼连锁店开遍台湾。2013、2014邵永丰成正食品厂又连续两年增加对台投资额。
除了瞄准台湾同胞的口味,浙江爱丽芬集团有限公司则希望能占领台湾纺织行业这块高地。
爱丽芬集团董事长姚博明曾表示,台湾在纺织上游产品,尤其是面料研发、多功能面辅料、品牌上有很多优势,台湾在这方面的人才素质比较充裕。“占据了这里,就等于占据了产业制高点。”
自2009年7月1日台湾经济主管部门正式受理大陆资本来台湾投资或设立办事处的申请以来,浙江企业表现非常活跃。
“目前,浙江资本在台湾设立的企业有13家,以食品、制造业为主,此外还有9家企业办事处,目前浙江企业对外总投资达8535.1万美元。”浙江省商务厅对外经济合作处调研员李雅梅告诉记者,虽然两地隔着一湾海峡,但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共通的,“从数据看,我省对台投资刚刚出现起步,探索性投资气氛浓厚,随着各种障碍的逐步消除和交流的加强,赴台投资的领域将会越来越广。”
除了已经授牌的企业,很多浙商大佬也跃跃欲试宝岛计划。此前就有浙江吉利集团和台湾裕隆集团,杭州鸿雁电气有限公司和台湾东贝广电等成功牵手的经验。浙江民企的活力和规模巨大的民间资本优势,结合台湾的研发、技术和管理优势,正擦出精彩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