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文化类项目,总投资218.24亿元,涵盖文化场馆建设、古城保护……
日前,河南省财政厅启动财政部第三批确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示范项目的申报,其中,文化类项目在传统公共事业项目中崭露头角。值得一提的是,由该模式推动的洛阳市古城保护与治理项目和许昌市“五彩大地”、三国文化园的演艺大厅项目有的已经破土,有的即将竣工开业。
始建于金兴定元年的洛阳老城区,自建成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其城池格局、街巷框架基本未变,是洛阳市迄今尚存的唯一一座古代城池,也是洛阳市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座古城。老城旧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曾有很多历史名人典故,如今民居杂乱交错,不少院落倒塌,有的成为危房,几十年无人居住。老城区是洛阳在多个历史时期城址叠加的区域,是洛阳城市文化传承至今的核心物质载体,但现在成了洛阳市面积最大、条件最差的棚户区,古城保护与整治刻不容缓。
据了解,洛阳市古城保护与治理项目获得来自PPP的85亿元投资,目前正在全面施工。洛阳市老城区区委书记杨劭春表示,通过PPP模式,洛阳老城区在未来3年之后将成为既具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又具现代气息和特色的新名片。这样既能保护利用历史文化,又能最大限度改善民生。“如今,过半居民已签署征迁协议,破旧房屋也开始拆迁,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终将为这座古城洗去岁月的尘垢,使古老的华夏历史文明重绽华彩。”杨劭春说,项目建成后,洛阳市老城区将成为以明清建筑风格为基调,集文化展示、文化创意、文化商业于一体的文化示范区。
许昌三国文化园的演艺大厅项目也颇受关注。据许昌市财政局PPP中心副主任寇保明介绍,该项目属于公共文化性质,总投资超过5亿元,政府以土地作为股权,项目建成后将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发挥公益作用。演艺大厅建成后,将进一步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经常进行演出等文化活动。
河南的文化项目特别是公共文化场馆建设的底子薄、历史欠账太多,很多地方政府想发展壮大文化的主观意愿很强,但时常遭遇融资困境,PPP工程无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数据显示,目前河南省PPP文化类项目共有21个,总投资218.24亿元,涉及洛阳、开封、平顶山、商丘、三门峡等地,涵盖文化场馆建设、古城保护、文化旅游、古村落等领域。其中,洛阳市古城保护与治理项目包含“建设——运营——移交”“转让——运营——移交”“改建——运营——移交”三种复合模式,说明文化项目的PPP模式已经进入探索的深水区。
像众多PPP项目一样,文化类项目如何获得社会资本的信任,形成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这是社会资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与政府机构的合作过程中,社会资本有“三怕”: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承诺、拍屁股走人。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马明华认为,不能简单地将PPP模式视为政府“甩包袱”或者“变相融资”的工具,必须建立有公信力的地方政府信用评价体系。在以往失败的PPP案例中,也不乏社会资本违背合同约定,把项目转包、分包等现象,从而为PPP项目在后期运营和维护环节埋下种种隐患,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PPP项目的推广中,怎样确保契约精神?河南省财政厅厅长朱焕然认为有两点需要关注:一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一定要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二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之间必须构成双赢的契约关系。
据介绍,PPP模式在河南省刚刚起步,文化类项目也正借助这个东风起航,不久的将来,河南将会有一大批文化项目通过PPP模式落地。这将为转变政府职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缓解融资难题等助力,为文化强省提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