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墨竹名迹亮相浙博
千百年来,竹被比作君子,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北宋的文同(字与可)与他的表弟苏轼开创了文人写意墨竹的先河,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胸有成竹”就是源于文同。
10月27日,“千载清风——古代墨竹名迹展”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三楼书画厅开幕。展览展出宋元明清珍贵墨竹名迹38件(组),除浙博馆藏外,更有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珍藏的画竹名作。
“千载清风——古代墨竹名迹展”将众多名作汇聚一堂实属难得,其中有不少是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经典作品,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李衎、赵孟頫、顾安、柯九思、倪瓒、王绂、夏昶、文徵明、陈淳、徐渭、朱耷、石涛、金农、郑燮等名家名作,体现了文人墨竹画的传承与发展。
这里的墨竹形态各异,或迎风而舞,或抒情咏志,或自成一体。《墨竹图》是公认的较为可靠的文同传世作品之一,目前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墨竹图》的复制品在本次展览中展出。文同将墨竹比作墨君,首创以墨深为面,以墨淡为背的竹叶画法,正反浓淡错落有致。他在写叶行笔时实按虚起,使竹叶不钝厚,有风动之致。后世画家,凡写墨竹,无不受到文同与苏轼的影响,无不对其推崇备至。
上海博物馆藏的赵孟頫《兰石图轴》,坡石头之上,兰竹丛生,荆棘恣意生长,野趣盎然。赵孟頫倡导以书入画,擅长草隶篆行各种书法,提倡“书画同源”,将书法的笔意应用于古木竹石的绘画创作上。再看夏昶的《曳玉秋声图轴》,画上墨竹数枝,临风翻动,枝叶纷披,生气蔼然,偃仰浓疏,皆合矩度。故宫博物院藏的朱耷《芭蕉竹石图轴》是其难得的墨竹作品,一枝一叶中饱含率意与天真,画面气息内敛渊静,画境“寄至味于淡泊”,淡然之中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力。此外,还有海内外存世稀少的宋拓《西楼苏帖》,集苏书之大成,也可见苏轼和文同二人关于墨竹的认识与体会。
2018年适逢文同诞生一千周年,浙江省文化厅、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纪念文同诞生一千周年系列活动”,“千载清风——古代墨竹名迹展”便是其中最为重头的展览。该系列活动还包括浙博孤山馆区的“近现代名家墨竹展”、“黄宾虹墨竹展”,浙江美术馆的“当代墨竹大展”,杭州国画院美术馆的“‘文同与湖州竹派’主题展”以及“纪念文同诞生一千周年学术研讨会”。
元代以来,浙江一直为文人画发展的重镇,墨竹承载了文人志士深层的精神追求。该系列展览试图通过展示历代经典的画竹名作,系统梳理历代文人画竹的艺术脉络,深入挖掘和阐发“竹”所蕴含虚心劲节、清逸潇洒、高洁凌云的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时代价值。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表示,此展一为纪念文同这位墨竹大家,二为体悟竹君之性情,三为追仰古贤之品格,四为观照自身之心灵。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5日,除去闭馆日,展期只有短短的26天。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走进展厅,从墨竹中感受流传千年的竹韵清风。
【浙江新闻+】文同生平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石室先生(文同祖先乃西汉文翁,文翁在蜀都做太守时,创郡学,名“石室”)、丹渊客、锦江道人,又被称“文湖州”(文同最后的官职是湖州知州,他在赴任途中过世)。四川梓州梓潼(今四川盐亭永泰)人。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
宋皇祐元年(1049)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任邛州、大邑、陵州、洋州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1078),文同赴湖州就任,次年在陈州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卒。元佑九年(1094)归葬于永泰故里。文同墓在今永泰乡文同村。
文同德行高尚,为官不趋时好,不避权仇,王安石称他为“循吏”。他一生廉洁简朴,苏轼称他“清贫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