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九九消寒图 到底是怎样的?
杨柳青年画,作三出戏名:“破紅洲”、“洪洋洞”、“南陽関(作门字里一个关)”。“破”字十画,“陽”字即使略去日字封口一短橫,仍是十画,大致两处一橫一撇都要归作一笔。
自然门外草青青 冬天还在继续,开着空调,躺在被窝里看iPad平板电脑,玩手机微信,可能是很多现代人的消寒方式。在古代,没有空调,漫长的数九严寒,人们却通过绘制九九消寒图等方式过得雅致有趣。在杭州图书馆专题文献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通过一些文献,同时请教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鉴赏专业的何鸿副教授,告诉大家九九消寒图到底是怎么回事。
九九消寒图始于谁?
传说其始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在广东海丰被俘后,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正值数九寒天,于是他在墙上绘八十一格,日以墨涂一格,借以坚信寒冬必将过去,春天一定来临。明刘若愚在《酌中志》中也有记载:“冬至后,室内多挂《绵羊引子》画帖,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图》。”可见当时已沿袭成俗。一般是在冬至挂起,到惊蛰后取下。因为冬至之后,进入数九天气,到转过年的惊蛰后六天,九天为一“九”,共计九九八十一天。
消寒图上都画些什么?
民间广为流传的“九九消寒图”,也称“九九图”。“九九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九格消寒图、鱼形消寒图、泉纹消寒图、葫芦形消寒图等多种。它们既是计算时间的日历,又是精美的装饰品。
具体使用哪种消寒图往往根据主人的喜好而定。最雅致的应是“素梅图”。明《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冬至之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且点梅时也有一定讲究,即:按每日天气点染。“上点阴,下点晴,左点雨,右点风,若是下雪点当中。”同时,大多配有一副对联,如:“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或“淡墨空钩写一枝,消寒日日染胭脂。待看降雪枝头满,便是春风入户时。”表现了人们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深受文人们的喜爱。
这种风俗在皇宫中也有。在开放的明清皇家档案中,就展出过一幅清代皇帝画的《消寒图》。图案是一个吉祥的葫芦,线条由工整小楷诗文构成。每九有四句诗,九尽诗文完。诗的内容除有反映每一九的气候特点外,还把我国历史编在其中,从“三皇浴世万物生”开始,直至“我国大清坐金銮”止。全诗完,九尽,图成。构思巧妙,形式新颖。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本版主持 吴婧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