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的博物馆
【探索星空】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变革,特别是信息时代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获取知识的渠道。今天,如何应对变革和发展的时代,做出各自的反应,如何用新的方法和途径,去影响和拓展公众,成为博物馆行业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日前,在由北京今日美术馆策划的“变革中的博物馆,何为?”国际博物馆发展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博物馆、美术馆的馆长共同分享及探讨了诸多议题,从学术策划到管理模式,从公共角色定位到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结合自身发展经验,提出解决方案。
在“博物馆学术策划与当下生态”议题研讨中,馆长们从博物馆自身定位到展览主题策划、馆藏、展陈及研究出版等,谈其与当下生态的关系。首都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龙宵飞介绍了该馆在活动策划与学术传播方面的具体做法。他强调学术是博物馆发展的原动力,从学术研究到科普应用,要明确博物馆自身的学术定位。首都博物馆是北京市的地志性博物馆,以北京史的研究作为核心,通过展览、出版物、文创产品、网络以及为公众提供咨询和文物保护等方面对学术成果进行展示与传播。在把学术成果转化为应用的过程中,首都博物馆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与实践。罗马国立现当代美术馆馆长克里斯蒂娜·科璐通过具体展览谈到如何做到美术馆的创新,用以改变其固有的陈规,具有启发性。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列举了世界范围内如大都会美术馆、古根海姆博物馆、野口勇园林美术馆等各大博物馆的特色,他指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不仅限于为教学服务,而是综合国际化发展、学术研究和学院教学,形成三位一体。美术馆在今天的作用不能仅限对现有艺术的展示与研究,同时还需发现及展现未知的艺术,通过展览打通艺术和生活领域的界限,使美术馆成为跨界融汇、思想开放的平台。
没有丰富的历史收藏,没有深厚的教学基础为背景,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谈到了这个年轻的美术馆的学术策划与生态。除了举办艺术家回顾性展览,美术馆还不断尝试包括声音艺术、行为艺术等其他领域的展览展示。而以“拥抱”为主题的一系列关于行为的公众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公众关注美术馆。高鹏强调,数字美术馆与虚拟美术馆已不再是全新概念,“今日未来馆”核心价值理念是对当代艺术实现方式的革新。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提出博物馆与美术馆应使用新的途径去服务公众,并做广泛的普及和美育。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在“博物馆与公众关系与角色”的主题研讨中,分享了该馆自2016年10月正式开馆以来,共举办的26场展览。作为大学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划的展览更加注重研究性,通常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呈现。而教育的职能也显得尤为重要,一年半的时间内共进行了48场讲座。谈到今后博物馆的发展,杨冬江认为做好藏品研究、引进经典作品、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课堂结合是重点。
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龚明光介绍了该馆面向更广泛的观众和走近社群方面所做的尝试。作为私营艺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在展览和展陈形式上突破了现有的框架,开拓不同的领域及多方面的合作,同时利用地理优势,又尝试去打破展览的地理局限性。
去年刚刚在京落成的松美术馆,一系列的活动吸引了公众的眼球。王端以“美术馆向谁而生”为题,特别从美术馆的受众分析、公共教育和传播等方面做了有针对性的陈述,洞悉了在这个时代中,“只有内外兼修,才能保持活力。”
关于“全球景观下的博物馆”议题,英国IKON美术馆馆长乔纳森·沃金斯、上海昊美术馆副馆长张莉娸和深圳设计互联的馆长奥雷·伯曼共同讨论了博物馆在地性,以及全球化的碰撞与融合。博物馆和美术馆在现有情境之下如何应对挑战,通过展开自己的战略,形成鲜明的特殊属性。
对于博物馆的运营与管理,馆长们各抒己见,无论是正在模式上进行探索的年轻美术馆还是已经积累丰富经验的博物馆,在持续的经费运用、学术性的研究、人才的选拔以及更广泛的普及公众美学教育等方面互相借鉴,为运营和管理当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