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窑镇志》近日首发带你寻觅不为人知的“瓶窑故事”

20.07.2018  11:28

  历经两年半的编纂,《瓶窑镇志》近日正式出版发行。这也意味着,瓶窑自建镇以来没有地方志的历史,就此终结。

  整本《瓶窑镇志》,共8编36章112节,逾133万字,以记述为主,辅以图、表、照片等,横排门类,事以类从,纵叙发展,不断主线。全志起自良渚文化发端,下迄2016年,涵盖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循甁窑镇历史轨迹,记载了甁窑镇城乡的兴衰、变迁、发展和现状。

  一方之全史

  在余杭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姝看来,修志为用,翔实可靠的地情资料,可起到“资治、教化、存史”的功效。而《瓶窑镇志》作为瓶窑镇的首部志书,是“一方之全史”。

  罗生祥是《瓶窑镇志》编纂办公室主任,回忆起编纂过程中的点滴,他如数家珍:“缺资料啊,我们就把80岁以上的老同志都召集起来座谈,光座谈会就开了五六十次。”除了座谈会,他还经常带着编辑们去各个村社走访、考证,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大家也慢慢有了清晰的轮廓。

  比方说,石濑村抗战时曾是日寇据点,当年日军曾在村子的东西南北面各修筑了一座城门,并在北部的烟堆山顶建起了一座碉堡。70多年过去,城门早已不见了踪迹,碉堡也只剩残垣断壁,罗生祥一行人在村头巷尾穿行,边听村里长者介绍边考证,终于摸清了城门原址的大概位置,日寇在石濑烧杀抢掠的真相也一点点被还原。

  烟堆山下是石濑村寺河,古称径山港。如今河中小岛已成白鹭栖息的天堂,常有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盛传河底沉着一只石蛤蟆,当地人唤作“石濑”,这便是村名的由来。而古时这条河上溯潘板、径山,下至苕溪,是繁华的水路运输河道——船运山货的、交易牲口的、贩运稻米的、去径山烧香的,人来人往造就了兴旺发达的商贸集市,当铺、饭点、酒肆、米行……各种店铺也应运而生,石濑一度有“小南京”之称,足见当时的繁华程度。

  罗生祥说,修志要反映瓶窑特色,就一定绕不开古镇官窑。在《瓶窑镇志》中,窑山下繁忙的烧陶制甏景象也得以重现,十八口窑被烧得通红,苕溪码头上舟楫云集,搬运工口喊号子,手抬肩扛,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陶甏承载的绵延的历史,如今也将在官方志中世代流传。

  感动的点滴

  在镇志编纂过程中,一样有许多令人感动的点点滴滴。

  主编王庆老人,年逾古稀再度出山,把他多年编纂地方志所积累的经验与掌握的一手材料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为编纂工作理清了脉络;87岁高龄的杨福郯老人,手写了5000多字的材料,详细叙述了从初级社、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时期的所见所闻,为还原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大观山种猪试验场的老厂长赵大川,把自己搜集、珍藏的几十幅老照片,无偿贡献出来,填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资料空白。

  令罗生祥没有想到的是,镇志发行不到一周,便有数百人来电询问,希望能第一时间购买到这本志。其中,既有退休多年的老干部,也有想来瓶窑投资、搞文创的年轻人,甚至还有已经定居海外的瓶窑人。这些都令他欣慰且感动,“两年多的付出,总算是没有白费。希望《瓶窑镇志》,不仅是人们了解甁窑风土人情的一份难得资料,也为后人留下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