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广电转型发展 专家浙江共话全媒化人才培育
中新网杭州10月28日电(童笑雨)新媒体、互联网+、小视频……一波波科技风潮,将媒体行业冲向转型、创新的潮头。10月28日,怀着对广播电视教育的关切,海内外的专家齐聚浙江杭州“走向广播电视3.0时代“高峰论坛,为广电人才培育和专业建设建言献策。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融媒体时代,人才是实现广电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日前,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了《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要增设20个国家级新闻传播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善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如何培育出“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全媒化人才?
在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广播电视学系副教授邵鹏看来,高校要为学生们提供多专业锻炼,更要为他们提供试错的勇气和容错的环境。“除了拍摄、剪辑等课程,目前我们还为学生开设了无人机教学和新媒体品牌等内容,让他们参与纪录片拍摄,从而适合在多平台传播。”
此外,他表示,全媒化人才不仅要“下笔能写、摄像能扛、照片能拍、片子能剪、软件能用”,更多的还是要培育“全媒体“意识。“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通过新媒体传播,不是什么作品都必须用‘另类’形式来吸引眼球。”
虽然技术是全媒化人才的标配,但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树华提出,全媒化人才更要学会“讲故事”。用美国依隆大学副教授VicCostello的话来说,就是要把握电视新闻视觉叙事中的问题导向、人性导向、行动导向以及情感导向,即把握时间、范围、结构、声音等微观叙述的使用方法。
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王晓红提出,高校在人才培育上,更要注重特色化。“未来的媒体在这个信息庞杂的时代要传播自己的声音,就要坚持传播立场,拥有自己的特色。”
与此同时,她说,“铁肩担道义”仍是全媒化人才不可或缺的,它不会因为传播方式变化而改变。“在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传播技术手段在变,但新闻传播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双重属性没有变。前者培养新闻职业人才,后者塑造公民完善人格。”
她说,没有好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不了好的全媒化人才。大学精神之要义,就在于培养“准传媒人”独立思考之素养、家国情怀之责任、批判质疑之勇气、创新实践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变革中有定力,在创新中有坚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