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不发严重水灾 浙江长兴小村庄的“治水经”
中新网浙江新闻6月30日电(宋唯岚 张斌 李波)汛期来临,浙江省长兴县的大土斗村进入防汛关键期。尽管该村像杭嘉湖平原上的大多数水乡一样,河道交错纵横,村外也被五条河流围了个严实,但60年来,村子却从未发生过严重的水灾。
应对历年来大小不断的洪水,这个村子有着自己的“绝招”。1955年,该村成立了被村民俗称为“土斗管会”的水利委员会,同年制定《大土斗公约》。“土斗埂上不准放羊、放牛、割草,违者每人每只罚款5元;土斗埂上不准砍竹拔笋,违者每根罚款0.5元……”在大土斗村,这9条公约被奉为行事准则。
“治水是村里第一大事。”大土斗村党总支书记蒋建华告诉记者。每年汛期,上游山水流入河中,两面靠山的村子成了一个外高内低的土斗区,而就在这个9.7平方公里的地域上,住着1000多户村民。在保护家园的抗汛斗争中,村民自主治水机构“土斗管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土斗管会”由土斗长等20人组成,下设圩长18人。汛期水位上涨到警戒点时,圩长必须24小时上土斗巡逻,18名圩长在10公里的大堤上每隔一里站一人。一盏灯、一面锣、一竹牌成了圩长的法宝。
“以我为例,我是1号圩长,入夜后,土斗长发给我第一块竹牌,我拎着灯、拿着锣,按照线路顺时针传递给2号,2号再给3号,直到18号。传完后,我又回到起点,再领第二块竹牌,重新传递,最后由土斗管会接牌检查。到了后半夜,再从18号圩长发放竹牌,逆时针巡逻……”圩长蒋伟介绍说。
一旦发现险情,圩长敲响手中的锣。一面锣响,其余17面锣应声而响,将险情传到每家每户。《大土斗公约》规定:“听到锣响,凡是16岁以上村民必须上土斗埂。”60多年来,18位圩长在黑夜中组成的巡查线成为3000村民的生死线。
在长兴港沿岸,记者遇见“土斗管会”成员施建有,他正在检查大土斗南翻水站的设备情况。据悉,村里的三个翻水站是排涝的核心,紧急情况下可全部开启,一天能排走40公分深的洪水。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土斗管会”已不只负责防汛。就在近期,村里完成了所有池塘的清淤工作。在浙江省开展的“五水共治”行动中,“土斗管会”也肩负起了更多使命。(完) 【徐施宏】来源:中新网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