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县以“四微”建设为抓手提升城市民族工作水平
缙云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辖区内有丽缙工业园区和新碧工业园区。现有少数民族人口1万余人(常住人口2000人、流动人口8000余人),民族成份32个。
2013年以来,缙云县在丽水市率先探索开展以“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为内容的“四微”建设,深入到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学校、企业中,以微入手,以小见大,构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1.发展“微组织”,健全服务管理网络。制定出台《缙云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组织网络建设。目前已成立县民族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充实18个乡镇(街道)统战委员,重点街道、社区、企业和学校等配备27名专(兼)职民族工作协管员、联络员,在重点企业设立少数民族联络员办公室,落实专人负责协调解决涉及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困难和问题,在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区域和重点部位,基本实现组织全覆盖。制定实施民族工作协管员、联络员制度,根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按照“一户一档、一人一卡”的要求,通过调查摸底、采集信息,做到掌握情况、定期走访、动态更新。
2.开辟“微窗口”,提升服务水平。各乡镇(街道)成立志愿者服务队,每年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本辖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一对一志愿服务;缙云电大每年开办职工培训学校,优先推荐少数民族群众参加文化技能培训;五云社区定期开展社区“邻居节”,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缙云华孚纺织有限公司,现有新疆籍维吾尔族员工近100人,每周二、周四为新疆员工免费开放舞厅,每逢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公司准备水果、羊肉等食物,与新疆员工共同欢庆;缙云实验中学新碧校区地处工业园区,有学生1906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848人,农民工子女中有壮族、土家族、畲族、苗族、回族等11个少数民族学生86名,占学生总数4.5%,学校每年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心手相牵、快乐成长”关爱民工子女等活动,并通过开设民族文化走廊、举办民族运动会、民族文艺汇演、民族展览会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促进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受到家长和社会广泛好评。
3.建立“微热线”,畅通服务渠道。开通“缙云统战”微信群和网络问政专栏,发放便民服务卡,在缙云华孚纺织有限公司、浙江广鹰机械有限公司、浙江山蒲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浙江忠恒锁业有限公司、涛涛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建立外来少数民族员工微信群,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交流民族工作的体会心得,多渠道、多形式详细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愿望、职业技能、身体状况、培训意愿等情况,为他们释疑解惑。在天喜集团、华孚纺织等6家重点企业建立便民服务代办点,累计代办临时居住证、工伤保险等各类事项200多件,让少数民族员工享受“不出企”的便利。在五云社区建立少数民族便民服务站、重点企业成立民族团结之家,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技能培训等信息咨询服务,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民族教育券等优惠政策,在生活上给予优惠和关照,共同享受“同城同待遇”的温暖。
4.打造“微平台”,突出工作实效。由统战、民宗部门牵头,联合人事劳动、司法、教育等部门,以关爱、融合、服务缙云外来少数民族“新居民”为主旨,循序推进E网就业工程、本领提升工程、阳光维权工程和宜居缙云工程等“四项工程”,让少数民族“进的来、留的住、有发展”。开通人才招聘网,联手300多家企业建立信息联动平台,收集适合少数民族的岗位500多个。举办电焊技术、电脑、来料加工等技能培训班,免费培训300多名外来少数民族务工者,民宗、农办、团委等部门联合农村信用合作社推出创业贷款。完成乡镇街道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对遭遇特殊困难能获得救助的少数民族,全部纳入工伤和医疗保险范围,维护少数民族合法劳动权益。在碧川小学和下小溪小学成立“新居民家长学校”——两校共有来自全国18个省份,羌族、布依族、壮族等11个少数民族成分的孩子68人(碧川小学24人、下小溪小学44人),分别成立新居民家长委员会,定期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为新居民家长进行讲座,帮助新居民家长做好子女教育,融入和谐“新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