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县“三精准”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
新昌县山区面积广阔,地质灾害频发,是全省重点防治县(市)之一,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1106.57平方千米,占县域面积的91.2%;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9处,受威胁人口1094户3837人,其中威胁人口30人以上的重大隐患点28处,占绍兴市的50%。近年来,该县全面实施地质灾害“除险安居”三年行动,精准规划,以购代建实现“幸福安置”;精准施策,综合治理盘活涉灾土地;精准监测,人机联防织密安全“天网”,取得显著成效。现已完成搬迁治理项目58个,其中搬迁28个、治理13个、专家核销17个,减少受威胁人口1316户4323人,剩余1处作为自然资源部监测基地保留,顺利实现了“三年行动两年完成”的目标。主要做法为:
一、精准规划,以购代建实现“幸福安置”
一是规划前置,提升新农村环境。逐年提高搬迁安置补偿标准,鼓励推行公寓式安置、货币化补助安置、公租房安置等多种形式,满足搬迁安置人员的多元选择。开展“一对一”上门调查、根据群众意愿科学合理规划房屋设计、明确安置片区的住房面积以及户型结构,结合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从“不愿搬”到“我要搬”的转变。位于东茗乡的下岩贝滑坡,投入治理资金134.04万元进行整治,搬迁23户66人,腾出建设用地9亩,村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成为爆款网红景点。三年行动以来,已成功安置受威胁群众964户2446人。
二是集聚安置,助推小城镇建设。采取“开发商代建、政府回购、搬迁户自行选择”的方式,优先选择集镇各方面条件优越地块出让,邀请专业机构对安置地块进行调查、评估和论证,在确保安置地块安全的同时,加强人口集聚,助推小城镇建设。目前,已在澄潭镇成功出让一宗商住用地,落实安置住房9600平方米、车棚1100平方米,现已有50余户签约安置。
三是优化配置,降低新安居成本。政府以住宅房屋2800元/平方米、车棚1400 元/平方米的成本价协议回购开发商代建安置房,用于地灾搬迁户安置,节约政府建设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同时降低搬迁户购置成本,符合条件的地质灾害搬迁户可向政府按回购价申请购置,同时享受每户80000元加每人7000元的搬迁补助。以一家三口购置96平方米面积的回购房计算,只需自己承担约16.78万元就可购买市场价值约40万元的商品房。
二、精准施策,综合治理盘活涉灾土地
一是挂图作战,抓住治理“牛鼻子”。近年来,该县主动治灾力度空前,将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三年行动”纳入十大乡村振兴建设项目,进行目标责任制考核,积极做好宣传教育、思想动员和政策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连续召开9次县级层面的动员推进工作会,每半月进行一次排名,按季度召开现场会进行通报,责任落实分解到位,倒排时间、挂图作战,督促项目实施。排名靠前给予通报表扬,落后进行约谈,持续落后的乡镇(街道)须向县委常委会做出书面说明。全年累计进行约谈4次。
二是一点一策,实现治理“靶向式”。牢守“不死人、不伤人、少损失”底线,聘请专业地质队伍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核销提出专业意见,根据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一点一策”分期分批组织实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风险可控的隐患点“加快治”,投入综合治理总经费约9500万元,其中搬迁补助资金约6200万元,工程治理经费约2800万元,避灾安居场所建设经费约500万元。特殊地形“巧妙治”,对体量约400万方的澄潭镇陈家山滑坡采取了更为科学、省钱、有效的“搬治减测”综合手段,即上方整村搬迁减负,下方工业园区工程治理支挡,滑坡整体长期监测,同时围填水塘,建截排水沟等减少地表水渗流,保障了92户222人及下方工业园区700余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三是综合整治,迁后利用“增值化”。将土地搬迁治理与全域综合整治有机融合,发展农业观光业及民宿经济,注重地质灾害防治景观保护与重建,探索研发针对危岩、高切坡、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治的多种景观型防治技术,充分利用迁后土地及安置资源。位于梅渚镇的天打岗滑坡,共计19.33亩,曾是该县治理难度最大的隐患点,现已完成整村搬迁,迁后土地规划建设为观光果园,73户174人直接受益。
三、精准监测,人机联防织密安全“天网”
一是构建“全域监测”网。充分应用全县玄武岩台地地形地貌,应用高分辨率航空遥感、无人机遥感技术、高精度地面调查等手段,探索构建数据快速采集、评价、更新一体化的1:2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体系,提高风险源查找水平,以点及面建立全域监测网。目前,以国土资源部下山监测基地为中心,选取7个地质地貌典型点,安装先进监测设备73套,建成数据接收终端平台1个,做到24小时全天候监测分析,实现细微的地质变化过程数据化、图像化、系统化,险情预警更及时有效。平台已累计发布预警13次。
二是筑牢“人机联防”网。落实网格化管理,细化网格负责人、网格管理员、网格协管员、网格专管员岗位职责,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创新应用无人机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通过直升300米高空巡查、360度无死角旋转摄像、画面实时传输等技术手段,扫除地形障碍,精准确认地质灾害隐患范围,10分钟便能完成传统1小时的人巡任务,实现了从单一的地面日常巡查向“人机联防”模式的转变,强扫地质灾害监测“死角”。目前,已成立“无人机”巡查小组16个,2018年,累计应用“无人机”开展巡查1075次。
三是健全“预警指挥”网。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覆盖面,重点加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村、社区、学校、景区、企业等的应急演练,及时更新地灾隐患点警示牌,结合“4.22”地球日和“5.12”防灾减灾日,以展板、画报、标语、广播等形式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临灾避险自救能力,做好群众应急转移。全年累计发布地灾预警信息5000余条,开展应急演练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