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县“一控、两减、三基本”绘就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蓝图”

07.04.2016  16:02

   

      2015年以来,文成县紧紧围绕“适度规模、立体循环、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主线,加快推进生产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质量安全优等化,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截止目前,全县已基本建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1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4个。

      一、主攻“一控两减”求实效,绘就污染整治“防治图”。一是借“机器换人”之势,精控节水。精心编制文成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总体建设方案,计划到2020年新建节水应用面积4.66万亩;全面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大力推广大棚、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地节水节肥技术,扎实推进水稻区灌溉、坡耕地雨水集蓄旱粮喷微灌、农业园区智能化微灌、林园地经济型喷灌等节水设施应用,鼓励实行综合节水、精确灌溉。2014-2015年,全县已完成节水面积4300亩。二是谋“有机培肥”之道,减施化肥。补充完善土壤采样、养分测试范围和地力监测点建设,在南田、黄坦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水稻肥药双控示范方6个425亩,一次性施用平衡性缓释复合肥40公斤,经测产单季水稻产量达520公斤;大力推广种植紫云英、黑麦草、蚕豌豆等经济绿肥,加快推行农作物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有效减少化肥使用量。2015年已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5.71万亩、商品有机肥0.96万吨,开展绿肥播种面积2.32万亩,推广配方复混肥0.35万吨,实现年度化肥减量150.14吨。三是集“综合防控”之力,减用农药。大力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绿色防控等项目工程,加大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积极引导9家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开展水稻、茶叶、水果、蔬菜等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并在百丈漈、南田等地建立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片5个,全年病虫总体为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2015年,全县已推广统防统治面积2.5万亩、绿色防控融合面积1万亩次,实现农药减量12.7吨。

      二、围绕“一主两基”促转型,绘就立体循环“路线图”。一是循环示范主体创建为先,当好“领头人”。先后制定出台《文成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工作实施方案》、《文成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建设资金补助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对达到创建标准并通过市级以上认定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一次性给予15-30万元的奖励、示范企业(主体)一次性给予5-10万元奖励。2015年,全县已成功创建百丈漈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培育二源绿色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示范主体4个。二是基本无害化处理为要,养好“生态禽”。在2013年全面完成拆除辖区内存栏5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户)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开展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建成全市首家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并投入使用,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折合数)88.34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大力推广兔-粪肥(沼渣)—果(草)等生态种养结合循环模式,建立健全农牧对接信息档案,43户养殖大户成功与种植大户签订农牧对接协议,落实生态消纳地0.28万亩,新增沼液利用2.2万吨。三是基本资源化利用为本,走好“循环路”。开展农作物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对玉米、油菜、豆类等分散种植、且运输不便的硬高杆类秸秆实施就地还田,对薯类作物秸秆大部分用于生产畜禽饲料,2015年共收获各类秸秆作物14.12万亩,综合利用5.11万吨,农村可再生资源利用率达96.23%。扎实开展水稻秸秆还田和冬季蔬菜、果茶园覆盖、水稻秸秆稻草菇、大球盖菇利用种植,建成水稻秸秆堆沤池300立方米,大球盖菇种植示范基地200亩。

      三、立足“一标两线”强服务,绘就生产质量“标准图”。一是把握耕地质量保护“总坐标”。谋划制定耕地抛荒治理政策,鼓励农户采取转让、转包、租赁、入股、联营等多种形式开展土地适度规模流转,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23万亩,完成整村流转10个。加强新垦造耕地地力培育,探索推进粮经轮作、间作套种、水旱轮作等高效、生态农作制度,改良农田自然生态系统。2015年新垦造耕地地力培育项目已通过验收63个6270.7亩,完成新造园地套种杂豆等旱粮作物面积0.68万亩。二是严守三品认证标准“生产线”。鼓励和引导组织开展“三品”申报认证,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共有33个、绿色食品11个、有机食品2个;“三品”产地面积达9.5万亩。采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等多种经营模式,深入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建成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项目国家级示范园区1个,各级示范基地95个,面积达15.21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63%。三是紧盯全程信息追溯“管控线”。重点抓好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体系、农业物联网示范和智能农机工程建设,积极探索农业生产信息远程数字化、可视化等网络体系建设,成功创建智慧农业物联网基地3个。加快推进集经营主体备案、农产品信息识别、农产品来源和流向查询等为一体的农产品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省级追溯信息平台的县级以上农业经营主体14家,纳入县级质量安全追溯主体信息库的6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