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良渚,我们看什么

02.02.2018  16:22

  这些年,良渚逐渐成为一个热词。住在杭州,良渚说远不远,说近不近。问了一下周围的朋友,有去过良渚博物院的,去过良渚文化村的,但真正去过良渚遗址的,就不多了。

  良渚已经没有什么地面遗存物,这也是人们对未来良渚遗址公园的担心。很多人不免会有这样的看法,遗址除了土堆就没别的什么了,规模又大,投入了那么多,并不像丽江古城,能吸引来游客,实现旅游资源转化。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理由。曾经在陕西旅行,特意比较过数个帝陵。武则天的乾陵,无字碑等遗迹俱在,周边的太子、公主的陵墓也已发掘,游客熙熙攘攘。唐太宗的昭陵建于九嵕山上,气势更加雄伟,但原来的陵园只剩很少的断垣残壁,参观者也大幅减少。至于刘邦的长陵、汉文帝的霸陵,只余土丘和山体,差不多可说是萧索了。

  由此联想到,我们去历史遗址看什么?

  很是认同周膺《美丽洲》一书序言中的一段话:像良渚文化这样的东西,一般只能作稀奇的古迹观,多半人仅只能惊艳于玉器之类的美轮美奂,甚至有人还会将其看作陈旧的摆设,很少有人能在那些泥土垒起的大遗址面前产生凭吊之情。

  或许,可以将风景分为“”和“”两种,各有其不同的观法。只是这“”,用流行的话说,需要脑补一番。

  “”常常比“”更激发我们的想象和思考。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美丽的古希腊雕像,偏偏是断臂的维纳斯最被人们关注。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凭吊古迹,差不多是文人墨客的必修课。多少诗词歌赋由此而生,而他们吟诵之处,往往更在意的也是“”。比如,陈子昂著名的感怀早已入了小学课本。

  假如,你抽空去一次良渚遗址,登临矮矮的莫角山,面对空旷起伏的低丘之地,想象那宽至数十米的城墙,数千年前,这里曾经有成群结队的人在辛苦劳作;又或者,面对蜿蜒而来的河道,想象那9座城门中的8座水城门,先民划船沿着四通八达的河道往来其间……

  这不也会是一次很有兴味的行程吗?


良渚申遗国际迎检还剩109天 国家公园一期明年建成
  良渚遗址申遗团队新年愿景展现中华文明最辉煌的遗文化厅
《西南联大口述史》首发:收录112位校友及亲属“联大记忆”
  《西南联大口述史》首发仪式10月31日在云南师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