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潘天寿,这是一份独家导览
距离浙江美术馆“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开幕已近一周,观展人数已达2.5万。
展览期间,每天都有令人动容的细节——
老先生背手拿着潘老的书,驻足于巨幅画作前久久凝望;三五青年好友结伴来看展,聊着各自对画的理解;也有一些人拿着相机捕捉画作上有意思的小细节……
不少观众反映,一进展厅,就被气势雄强的巨作“击晕”。这场迄今规模最大的潘天寿作品展,从何看起,该怎么看?
钱江晚报特别邀请潘天寿纪念馆副馆长陈永怡教授,为读者独家设计了一款“精品观展路线”,值得收藏。
第一站:6号厅《高风峻骨》
看点:巨作
6号厅集中了潘先生代表性的巨作。现存尺寸最大的作品《光华旦旦》,是1964年应杭州饭店的要求创作的。当时美术界有人认为“中国画不能画大画”,不能表现现实。潘天寿先生很是不服。因此,巨幅大画的产生既有政治原因,也有艺术原因。1964年后,潘先生就再也没有画过如此巨幅,这幅巨作可被视为他艺术成就的最高象征。
南墙上,有两幅水牛图——《耕罢》和《夏塘水牛》,这是它们首次合璧展出。《耕罢》创作于1949年;《夏塘水牛》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潘天寿生于乡村,长于乡村,从小便在家旁的山上放牛,这两幅水牛图表达了他内心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情感。著名画家童中焘先生曾经说过:有时候,绘画的重点不在于频繁地更换主题和内容,而是表现真正触动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潘先生的画,经常出现的牛、石块、秃鹫、山花野卉等题材,其实是一种寄托,而且特别能反映他的个性。
第二站:5号厅《一味霸悍》
看点:笔墨成就
这个厅集中展现了潘先生从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重要作品,形成他笔墨发展的一个脉络。有基础的观众当然会仔细体会笔墨技法,想入门的观众可以仔细一读画旁的解读,这能帮助理解中国画笔墨究竟指什么。
进门右手的几幅作品,《紫藤明月》《凌霄花》等是他早年的作品。二十岁出头的青年潘天寿非常大胆,在艺术上有强烈的不可扼止的创作冲动,法度上尚未形成规矩,所以这几幅作品都是放笔直写,酣畅淋漓,看上去非常过瘾。
此外重点可欣赏《松鹰》和《雨后千山铁铸成》这两幅作品,前者是指墨画,以淡墨取胜,后者以焦黑见长。
这两件作品都是从北京中国美术馆借来的,很少会在浙江露面,一定要多看两眼。
第三站:4号厅(1)《雁荡山花》
看点:得法自然
这个厅集中了潘老巅峰之作《小龙湫下一角》和《雁荡山花》,欣赏最佳方案是,先站在中央的瞭望台上,一边读上边的文字,一边抬头看作品,再来到画前,近距离欣赏,理解一下大师究竟是如何炼就的。
《小龙湫下一角》是潘先生在新中国文艺政策的特殊要求下,深入生活,观照自然,将近景山水与花卉相结合所进行的系列艺术探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他进行了突破创新:将山水视线拉近,并着眼山花野卉,在意趣和格调上突破了传统山水花鸟的“荒寒”之趣,引向欣欣向荣的繁茂之境。
《雁荡山花》画的也是雁荡不知名的山花野卉,但却霸悍雄强,布置上疏密交叉,体现了构图上的绝妙匠心。
第四站:4号厅(2)《奇崛明豁》
看点:章法布局
必看展品:《石榴图》《江洲夜泊图》
此厅布置的16个讲台分别对应墙上的16件作品,讲解每件作品在章法构图上的匠心。
《石榴图》一定要走近看,可以看到题款割补过的痕迹。原来,刚画成时,潘先生不满意题款的位置造成上下两块空白面积相近,于是裁下后往上移动了一寸许,方觉妥帖。可见潘先生对构图的精益求精。
两幅《江洲夜泊图》,创作时间相隔一年,一幅是笔画,一幅是指画,尺幅和构图都有所变化。
第五站:10号厅《饮水生涯》
看点:潘天寿教育文献
必看展品:《最后的诗》
在这个文献厅,一定要读展柜里潘先生所作的《最后的诗》。
潘先生旺盛的创造力在文革中戛然而止。被押回老家宁海批斗时,他在一张捡到的香烟壳背面写下了最后的诗篇:
“莫以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怨。”“入世悔愁浅,逃名痛未遐。万峰最深处,饮水有生涯。”“千山复万山,山山峰峦好。一别四十年,想认人已老。”
那个疯狂的年代给潘先生扣上了很多罪名,但他觉得坦坦荡荡,问心无愧。回顾一生,他唯有悔恨自己没有更多地超脱于名利,没有更彻底地投身到民族艺术事业。
从这三首诗,能读出潘先生对痛苦人世的超越,此时的他不是一位距离很远的大师,而是一个真实的、大写的“人”。
第六站:9号厅《守常达变》
看点:书斋画室
必看展品:潘老作画视频
最后一个厅的空间营造了潘先生日常的书斋意象。潘先生作画的视频,虽然只有2分钟,却能让人穿越时空,仿佛就在潘先生的书斋中看他作画。视频中所画的作品正是旁边展墙上挂着的《国寿无疆》。
服务区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月14日
展览地点:南山路138号浙江美术馆
特别提醒:可以拍照,但不能用闪光灯;现场可选购相关的潘天寿艺术书籍和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