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桐庐画家抹不去的乡愁 家是从北到南的归途
【前言】:在历史的链条上,清明节肩负起了文化传承与变革的重任。“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更是让“叶落归根”成为一种深孚众望的美德和灵魂的最终归依。因此,无论你漂泊到哪里,家是你永远的牵挂,祖先的墓地永远羁绊着你的脚步,你的心总是在无尽地张望着先人的所居之地。
浙江在线桐庐4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丁波 编辑/王黎婧) 对于中国人而言,清明是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他们要祭奠先人,提醒自己不能忘祖。对于杭州桐庐荻浦村的申屠氏家族而言,这个节日的重要程度有如春节。在外的游子,不管离家多远,都要回到故里,参加祭祖,和家人团聚。
北漂画家回桐庐 乡音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荻浦村是富春江南岸一个古老的村庄,有1000多年的历史。申屠姓是荻浦村最大的姓氏,全村2500多人中。申屠就占了五分之四。从宋朝建炎南渡时期起,他们的先祖申屠理,入赘荻浦村范家,到如今已经发展成45世。
“北漂”画家申屠忠君也是从荻浦村走出去的,但在外面,更多的人叫他的笔名“唐逸”。只有回到荻浦村,走进一条条狭长的巷子,才能听到乡亲们用土话叫他“忠君”。乡音总能触动他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就像现在外地吃到桐庐菜,都能让他感慨良久。
带给他如此深厚感情的,是年少吃过的苦,这让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父母,北漂后再回到家乡,内心和情感都一如既往地充沛。无论身在何方,“乡愁”都从未消逝过。
申屠忠君生在荻浦村最贫苦的人家。和其他11户人家一起住在一栋不大的木结构的房子里。在这里,他度过了15年的岁月。16岁时,因没钱再继续上学,他到外面的世界闯荡。
父亲安排他去学弹棉花,望他有一技压身,并靠此养家糊口。但自小爱好画画的忠君没有听从,而是到杭州为别人画墙体广告,挣的钱全部用来学习绘画。在那段最艰苦的时光,最落魄时,他和工友们露宿西湖边。
就是凭借这样的毅力,他先后进入中国美院、中央美术学院深造。从杭州到义乌,再到北京,上海,再回杭州。现在,忠君在北京、上海、杭州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在他的心里,清明节回家祭祖、看看老父亲是雷打不动的安排。
父亲生病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杭州 买下老宅实现五代人愿望
申屠忠君走过村里的每一条巷子,像来人介绍着小时候这里是如何一番景象。他和伙伴们在哪一块竹林里游戏,在哪一块田地里捉泥鳅。这些片段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成为他内心最宁静的角落,是他在“北漂”时的心灵寄托。
后来,这些儿时的回忆和情感也融入到他的创作中。忠君最擅长画的是梅、兰、竹、菊、母亲草等等。在他老宅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幅用朱砂画的母亲草,在一众水墨画中显得很特别。画的右上角题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的是纪念去世多年的母亲。
关于故人,忠君怀念,却并不经常提及。他更懂得珍惜眼前人,把握好现在和争取将来。
去年,忠君年迈的父亲中风住院,他在医院陪床照顾几个月,终于从死神手里抢回了老父亲。如今他将生活和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杭州,放弃了很多一线城市才有的机会,为的就是能时常回来看一看。
除了没有听从父亲的话去弹棉花,申屠忠君很少违背父意。十多年前,父亲告诉他,自己一直以来有个心愿,就是将所有的房间都买下,将老宅真正变成自己的家。
那时还不富裕的申屠忠君将所有积蓄拿出,以县城商品房的价格买下了整栋破败的房屋,并精心修缮,让父亲成为了真正的老宅主人。这个愿望其实是父亲的老外婆留下的,父亲未能实现,又将其托付给忠君,终于忠君没有辜负,实现了五代人的愿望。
开放老宅供游人参观 免费发放弟子规传播孝文化
现在走进忠君家的老宅,看到的是干净整齐的布局,青石板、盆栽、根雕、书画,清新雅致。重新整修过后,这里已经不再是儿时十几户人家住在一起拥挤的样子。他将老宅免费开放,供游人参观,并在大堂内的书桌上免费放置了《弟子规》,赠送给游人。
申屠忠君说,自己喜欢低调含蓄的,比如兰花。但他向游客、朋友推荐起家乡荻浦村时,却又丝毫不含蓄,像个推销能手。不断地向他们讲述每一个传说,带他们走过村里每一栋有故事的屋宅。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荻浦村,来我家,感受中国的孝文化,并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即使是到家里来参观的陌生游客,他都耐心地一一介绍这里的过去,解释流传了几千年的孝文化。
村里在文化建设上的规划发展,有时问到忠君的建议。他都尽自己所能提出想法,并尽量帮忙。村里大大小小的活动,只要他有时间,都会赶回来。
他说,“这里是我的根啊,人不能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