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传扬“浙派韵味”

27.06.2016  08:37

  在已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浙江占176处,数量居全国第三。作为全国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省份,浙江近4年来投入30多亿元资金,先后启动172个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868个历史文化村落一般村的保护利用项目。3000余幢古建筑、212公里古道得以修复,32万多平方米与古村落风貌冲突的违法建筑物被拆除。

  6月初在台州市黄岩区举行的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上,如何在再现古村落文化内涵、合理利用古村落资源、建立科学保护长效机制等方面补齐“短板”,让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浙派韵味”悠远流长,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因村制宜、彰显特色,力戒“雷同性危机

  “村里人自己动手修的路,就用附近找来的石料,看来看去,还是这样的石板路最有味道。”黄岩屿头乡沙滩村村民黄金虎口中所说的这条路,是条两米来宽、一眼能望到头的巷道,用了三种不同的石料:中间是长条形的石板,两旁铺上从老房子拆下来的青砖,最边上用了从村口溪里捡来的鹅卵石。

  古樟树围绕、柔极溪环抱的沙滩村,不仅保留着有800多年历史的太尉殿、独特的屋顶开“天眼”采光老房子,还把从前的旧粮仓、兽医站等改造为民宿、酒坊,曾经又脏又臭的猪栏“变身”简洁雅致的茶室,废弃的喂猪石槽装点上鲜花也成了古村一景。

  村党支部书记黄官森感叹,专家给沙滩村指点的路子很有道理:“乡村美不美,不在新房盖了多少,而在村子有没有特色。

  黄岩区引进同济大学团队,为历史文化村落的乡土化设计、历史文化价值挖掘提供规划指导。近3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教授几乎每个月都要来沙滩村待上一段日子。他背一个环保布袋、拿根树枝不时在地上指指画画的形象,村里人都熟悉得很。

  在专家指导下,沙滩村按原建筑轮廓,修复已破败的院落,拆掉违章搭建,余下的瓦片、砖块则拿来铺路,尽可能保留原汁原味,并复原了历史上的“柔川书院”和戏台。“讲不尽的好处,这三年变化大。”村民黄秀琴自豪地说。

  和沙滩村一样,浙江各地的历史文化村落,按照古建筑保有相对集中、自然生态优美、民俗风情独特等几大类,分别制定个性化的保护与维修方案,因村制宜编制保护利用规划。

  像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古村落群,构筑三层保护体系,核心保护区包括最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河流水系、街巷布局,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则保证村落整体协调。玉环县坎门街道东沙村围绕渔区民俗文化,古建筑、古村道及民俗文化整体保护、“”味浓郁。

  “时机不到,宁可搁置。”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郑卫表示,为了古村落保护“精一点”、“细一点”,从规划开始就不妨“慢一点”。如果只是随意拼凑、或是用“万金油”式的村落规划“以不变应万变”,终将导致“千村一面”的后果。

  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风貌恢复中,力戒“雷同性危机”,是不少专家学者共同的呼吁。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易认为,新农村发展带来村落本身的城镇化倾向,很容易把城镇型的规划布局与建筑形式当作发展“模板”,盲目贪大求洋。不应简单地把城镇规划挪过来套用到历史文化村落规划上,避免大拆大建带来的“建设性破坏”。

   活态传承、活态再生,避免“空壳化”发展

  结着青苔的鹅卵石路面、雕刻精美的店铺门面,手工艺店铺、传统小吃店、土特产店一家挨一家。历经繁盛与沉寂起伏的潮济老街,如今又人气兴旺起来。

  黄岩北洋镇潮济村从2013年开始启动保护改造,重现历史上河埠商贸重镇的街巷格局。潮济老街重新开街后,村民黄大兴没事了总喜欢来这里逛一逛,有时还会给遇到的外地游客讲讲老街故事。“走在街上,老家的味道还在,小时候的记忆还在。

  修旧如旧的潮济老街,并没有像一些地方采取全部外迁原住民、造“假古董”景点的做法。不少几十年前就在这里开店的老手艺人,重新被请了回来。做乌米饭、弹棉花、棕绷床、刻字等如今难得一见的“老底子”传统技艺,在这里重焕生气。

  如何通过保护利用,让历史文化村落活态再生、让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许多像潮济这样的古村,正在探寻自己的答案。

  “古村落保护不仅仅是修复、保护古建筑,最根本的是要保护‘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生活,再造融通历史和当下的活态乡村生活。”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邵清说,缺乏活态乡村生活的古村落,长远来看保护难以持续下去。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滋认为,古村落的活态保护,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整体保护方式,“失去了原住民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村落就失去了灵魂。

  “不能让历史文化村落只留下一个‘空壳’。”浙江省委副书记王辉忠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村落的魂,在保护有形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重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为了避免走入“贫穷落后留不住村民,商业开发容不下村民”的怪圈,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更应看见“”这个因素。

  

  富阳市洞桥镇文村村的新农居项目,既要与当地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和谐共处,又要考虑其中村民的生活便利。负责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从规划到方案落地整整花了3年,光是民居样式就设计了8种,一个屋檐、一面夯土墙的做法都事先挨家挨户征询村民意见。

  保护改造潮济老街时,哪一家老店该怎么修复,哪一条小巷该怎么改造,都要找村里的老人征求意见。当地主政者认同这个观点:“费尽心力保存下来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文化,不只是给游客准备的,更应是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准备的。如何取舍和平衡,远不是景点前按下快门那么简单,需要及时了解村民意愿,实时跟进调整规划。

  据统计,经省农办等部门确认,目前浙江已有1237个历史文化村落进入数据库。今年,浙江将继续对历史文化村落作基础普查,加快健全省、市、县三级名录保护机制,在活态的环境里传承历史,在开发的过程中加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