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学毕业本想去德国留学 却被家族雕酒坛的手艺留了下来
“我的工作室在村子里,不太好找。”说完没过一会儿,戴剑瑀就用手机发来一个定位,在萧山机场收费站附近,“你们先到这儿,我领你们过去。”跟着他的车,我们进村了,开过一段段尘土飞扬的小路,最后来到他的工作室。到了才知道,他的工作室,其实也是他的家。
戴剑瑀家的院子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幢“巴洛克”风格建筑,大门和墙都是大理石做的,上面雕刻着富丽的花纹。院子里有一个小池塘,几百只酒坛七零八落摆了一地。两只小猫蹲在酒坛上晒太阳,眯着眼,像是睡着了。这一切都透露着这个家庭的殷实背景,然而,墙上的斑驳又告诉到访的每一位客人,它最好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这种装修风格已经过时了,基本上,十年一个潮流,凡事都一样。”戴剑瑀说。在这幢略显过时的房子里,他每天抱着花雕酒坛和时间交手,在上面打磨、上色、沥粉、堆塑、上彩、勾金,十年如一日。
戴剑瑀出生在萧山瓜沥镇,位于萧山东部,距离绍兴的地界只有10分钟车程。他家祖上其实姓王,族谱可以追溯到清朝顺治年间,他的太祖王松茂在当地开了一间酒铺,叫“王松茂酒作坊”,专门生产绍兴花雕酒。
为什么萧山也产绍兴花雕酒呢?这就不得不提萧山的历史,萧山古称余暨、山阴,古属绍兴府。1959年,萧山县改属杭州市,1988年撤县设萧山市,2001年又撤市设为萧山区。
花雕酒又叫女儿红,戴剑瑀介绍,“花雕嫁女”至今还是当地最有特色的风俗,早在魏晋时期,“竹林七贤”嵇康的侄孙嵇含就在《南方草木状》中记下了这种风俗:“南人有女数岁,既大酿酒,侯冬陵地竭时,置酒罂中,密固其上,瘗陂中。至春潴水满,亦不复发矣。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其味绝美。”
到了宋代,当地家家都有酿酒的习惯,每当一户人家生了女孩,满月之际,便把最好的黄酒装坛密封,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时,再从地下取出,刷上大红色,写上“喜”字,人们称其为“女儿酒坛”。明清时期,酒坛上开始出现彩墨绘画,“花雕酒坛”应运而生。清代笔记《浪迹续谈》中记载:“最佳著名女儿酒,相传富家养女,初弥月,开酿数坛,直至此女出门,即以此酒陪嫁。其坛常以彩绘,名曰花雕。”
晚清,萧山画家任伯年在花雕酒坛上绘制古典人物故事题材,拓展了花雕酒的应用范围。除了婚嫁礼品,祭祀、做寿、建房、开业等日常喜庆活动,人们也开始赠送花雕酒。同时,任伯年在当地教授绘画技艺,一些靠绘制酒坛为生的民间画工相继出现,不少酒作坊也经营起花雕生意,“王松茂酒作坊”就是其一。戴剑瑀说任伯年算是他祖师爷,传到他手里,已经是第五代了。
戴剑瑀从小生活在酒坛堆里,跟随父亲戴春荣学习花雕酒坛这门手艺,最早只是源于孩子的贪玩:“在酒坛上做堆雕,就跟小孩玩橡皮泥一样,高兴得不得了。我小时候天天拿着画笔在上面涂颜色。”每年一到暑假,父亲还会请美院的老师来家里,教戴剑瑀和其他学徒绘画。
家里学徒最多的时候,有七八十人,当时父亲盖了一幢三层楼的作坊,里面摆满了花雕酒坛,蔚为壮观。在上世纪80年代,6坛花雕酒可以卖1500元钱,戴剑瑀印象很深刻:“在当时能换一台18英寸的夏普彩电。”不过,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门手艺就开始走向没落,学徒都跑去经商了,父亲也将重心转移到酒厂生意上,很快那幢三层小楼人去楼空,如今孤零零地矗立在戴剑瑀家门口,大门的锁都生锈了。
念大学时,父亲希望戴剑瑀学理工科,多门手艺,于是他报考了上海海洋大学的食品专业,他哥哥学的是计算机专业。2000年,戴剑瑀大学毕业,想去德国留学,为此还报了浙大的德语班。但是,当时家里的酒厂正在打官司,负债累累,没能成行。他不死心,跑到上海一家德资企业上班,因为当时公司许诺实习3个月,会选派一部分人去德国进行培训。呆满3个月,他没被选上,死心塌地回到萧山,接手家里的生意,一边替父亲打官司,一边研习花雕酒坛技艺,借那份专注消解自己没能实现理想的不甘:“有时候晚上睡不着,就一个人做花雕酒坛,专注琢磨一件事的时候,整个人都会静下来。”
与此同时,戴剑瑀利用自己大学所学,在传统绍兴酒酿造工艺的基础上,采用胚芽糯米为原料,配以创新的生物酿造技术,使酒中富含γ-氨基丁酸(GABA)成分,这个酿造方法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而时隔6年,家里官司也打赢了,2005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杭州市萧山区3家酒厂可以使用“绍兴酒”的地理标志保护,其中就包括戴剑瑀家的酒厂。而此时,戴剑瑀欠了一屁股债,停产多年的酒厂也已破败,百废待兴,喜忧参半。
后来家里条件好了,戴剑瑀也犹豫过,要不要去德国?那时他已经30岁,父亲年纪也大了,“也就想想吧,不去了。”现在他还有好多德语书摆在书架上,但已经很久不碰了。偶尔他和当年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同学交流,一个同学家里本来开皮鞋厂的,出去留学后,家里皮鞋厂就关了,挺可惜的,反而同学们都羡慕他:“还是你的转型升级比较厉害。”戴剑瑀说这就是人性,“不管你拥有什么,还是会羡慕别人的生活,明白这点,就没什么好后悔的。”
2012年,父亲查出了脑血栓,之后中风。戴剑瑀肩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起来,他奔波在酒厂和花雕酒坛作坊之间,白天酿酒,晚上设计花雕酒坛。近几年,作坊入不敷出,全靠酒厂补贴,但戴剑瑀从来没想过要关掉作坊,“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能断在我手里”。
家有喜事,当地人还是习惯遵照老传统定做一坛花雕酒。孩子出生,做一坛《金童玉女》或《麒麟送子》;考上大学,做一坛《状元及第》;毕业工作,做一坛《荣华富贵》;孩子结婚,做一坛《百年和合》;给老人祝寿,做一坛《松鹤长春》。戴剑瑀将这些酒坛摆成一排,仿佛可以看见一个人的一生,这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雕刻时光的手艺人。
去年,戴剑瑀花了一年的时间,做了3件作品,《双龙戏珠》《西厢记》和《麒麟送子》,被评选为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为了让这份工艺传承下去,戴剑瑀也与时俱进,现在很多客人喜欢定制花雕酒坛,自己选定图案花式,甚至带有网络用语,他都来者不拒。因为花雕酒坛本来就是给人送去喜庆祝福,用现在流行的话“送的人和收到的人开心就好”,最重要的是,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到花雕酒坛这门工艺。
戴剑瑀有个女儿,今年7岁,每到周末,他就把女儿从萧山市区接到瓜沥镇老家的院子。和他小时候一样,女儿喜欢抱着酒坛子,玩起堆雕和上色也开心得不得了,戴剑瑀笑笑说:“女儿天天DIY,玩泥巴,上颜色,在自己家,也不用花钱。”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 王琼楠 图 朱丹阳 编辑: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