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山东造纸企业数量和排污量大大减少,利税却大幅度增加环保标准造就造纸第一强省

28.10.2015  16:48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调研小分队

  一提起造纸,人们往往将它与污染联系在一起。

  12年前,山东省率先在全国实施逐步加严的环保排放标准,一些人曾经认为这将影响造纸行业,甚至将其“整垮”。如今,山东造纸企业数量大大减少,排污量大大减少,但规模、利税却都是原来的三四倍。

  所有的变化,与标准的逐步加严密切相关。正是通过行业标准的倒逼和引导作用,山东省的造纸企业从原来的1000余家减少为目前的不到300家,但产业集中度逐年提高,占到全国产量的1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造纸第一强省。全省造纸行业COD排放量仅占全国造纸排放的5%左右,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赢。

  “”出来的选择,“”出来的标准

  从过去1000余家造纸企业减少到目前的不到300家,制浆造纸企业从200多家剩下十几家。单从数量来看,山东的造纸行业好像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是造纸行业的规模和利税则分别是10年前的2.5倍和4倍。通过十多年的转型升级和行业整治,山东造纸真正实现了“浴火重生”。

  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山东省有着独特的省情:人口密度比较高,自然降水比较少,经济总量比较大,发展速度快,但产业结构偏重,污染物排放总量比较大,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COD排放量均高居全国前列。

  面对这种的省情,山东省开始了积极探索:自1996年开始,通过行政手段先后关闭了年产5000吨以下的草浆造纸生产线384条,1997年关闭了年产1万吨以下的草浆生产线27条,1998年~2002年又进一步关闭了年产两万吨及以下的草浆生产线61条。

  大规模关停也带来很多后续问题。据初步统计,山东省仅2001年~2002两年间关闭的41家草浆生产线,就报废固定资产十几亿元,造成数万名职工下岗,给当地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压力。

  即使如此,2002年,造纸行业COD排放量仍占山东省工业总排放量的51.4%,而其GDP贡献率仅为3.4%。

  如何立足山东省情,既改善环境质量,又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为山东省环保工作亟待破解的难题。

  这就逼得山东省不得不探索一条发挥标准引导作用、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新路子。并开始组织编制和发布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把污染重、排水量大的造纸业当作山东省实施地方环境标准的突破口,逐步实现从行业排放标准向流域性综合标准的过渡。

  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地方造纸行业标准一经提出,就引起山东省经济主管部门甚至环保部门内部的质疑,引发了激烈的观念碰撞。

  一种反对的观点认为,自我加压会提高成本,会搞垮山东造纸行业。另一种反对的观点认为,85%的造纸企业无法达到第三阶段标准,标准不具备可行性。

  面对质疑声,山东省环保部门坚持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总有一天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山东不能永远容忍河流里没有鱼。编制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公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还要兼顾行业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山东省不是一下子制定一道很高的门槛,让企业难以跨越,而是分4个阶段、利用8年时间,逐步加严标准。

  2003年3月,山东在全国率先发布了第一个地方行业标准——《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分3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3年5月1日起执行)草浆造纸外排废水化学需氧量为420mg/L(当时国家标准是450mg/L),向行业发出一个标准即将加严的明确信号;第二阶段(2007年1月1日起执行)草浆造纸外排废水化学需氧量为300mg/L;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第三阶段标准,草浆造纸外排废水化学需氧量为120mg/L,不到当时国家标准的1/3。

  据测算,通过实施这项标准,第一阶段,山东省每年可以削减COD排放量2.25万吨;第二阶段可继续削减COD排放量5.85万吨;第三阶段可以再削减COD排放量4.05万吨。

  从“不达标就关停”到“标准越严优势越大

  《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之后,山东省又发布实施了《山东省海河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要求海河流域单位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化学需氧量60mg/L的排放标准。

  不达标,就关停。没有了退路,山东省各大造纸企业背水一战,铆足了劲提前瞄准了2010年的排放标准。

  在山东的造纸企业中,80%是污染严重的麦草制浆企业。这些企业一直被指责为当地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面对逐步加严的环境标准,造纸企业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是另辟蹊径发展进口木浆造纸,还是坚持秸秆制浆闯出一条新路?

  根据环保要求,山东金蔡伦纸业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成功研制开发了替代进口“蒙肯”纸的新产品——轻型印刷纸(轻型纸),填补了国内空白。在环境效益上,金蔡伦公司用进口木浆代替了传统的草浆,并实现了废水回收利用。相对于传统的“低档纸”,金蔡伦公司生产的轻型纸更具市场竞争力。2014年,在总体造纸行业不太景气的背景下,公司实现了年产量10万吨的业绩,为单品产量全国第一。

  在众多草浆企业转做木浆时,另一个经历过“生死大限”的造纸企业——泉林纸业却选择坚持草浆造纸。

  为此,泉林将环保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努力降低单位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水耗、能耗、污染物排放量。生产中,公司积极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循环利用等多项措施:在源头和生产过程控制方面,应用秸秆清洁制浆技术,实现了高纯度备料和低污染物产生量,且取消漂白工段,杜绝了生产过程有机卤化物AOX的产生。

  标准实施以来,山东造纸企业就直接瞄准了2010年的环境标准,投巨资组织科技攻关,突破制浆工艺和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等技术瓶颈。据业内专家分析,由于治污技术先进,山东省造纸行业目前总体领先国内同行业5年左右。

  山东省造纸行业集中度大为提高,制浆造纸企业目前仅有10家左右。2013年,山东全省纸及纸板产量178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7.6%,山东省年造纸企业平均规模为8.7万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倍。然而,由于实施了严格的排放标准,化学需氧量只占全国造纸行业排放总量的5%,同比减少了近七成。2013年,山东省造纸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4万吨,比2005年降低约80%。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山东省水环境质量连续11年明显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在标准实施以来,山东没有用行政手段关闭任何一家造纸企业,而大批环保不达标的造纸企业则因为越来越严的排放标准主动退出了造纸行业。如今,山东造纸企业仅剩下不足300家,但企业竞争力和规模却显著提升。年产量100万吨以上企业有6家,其中3家已进入世界造纸前50强。

  标准越严,优势越大。产品的转型升级和企业的做大做强,使山东的造纸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适应并超越了严格标准的山东造纸,无疑成为了市场竞争中的强者。

  环境标准提升的意义绝不止于治污

  环境标准提升的意义绝不止于治污,巧用环保力,可以促进大变革。在用环境保护倒逼污染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山东造纸行业不仅减轻了污染负荷,而且带动了生产和治污成本的下降,更是“变废为宝”,将污染物变为新的盈利点。

  木糖醇、有机肥料、纤维素膜,这些听起来和造纸毫不相干,却是山东造纸企业着力打造的产品,它们都是利用植物精炼技术提取的。从传统造纸到植物精炼,山东造纸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转型。

  两张普通的生活用纸,看似没有差别,放在水里经过摇晃,其中一张迅速分解,而另一张基本保持原状。传统的纸张为了保持拉力和柔软度加了化学药剂,所以很难溶解。而没有加化学药剂的新型纸张,采取了山东太阳生活用纸独特的工艺,可以直接分解。

  由于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品,太阳纸业这种被称为“可以吃的纸”推出仅4个月,就成为最畅销的纸品。伴随这种高端纸张下线的,还有从制浆废液中提取的高附加值木糖和木糖醇。传统造纸只是利用植物纤维中的纤维素成分,剩下的木素和半纤维素都进入废液处理,如今,它们也变成了盈利点。

  山东太阳纸业制定的433发展战略,就是企业利润构成中,原有的造纸产品占40%,生物质新材料占30%,其中主要是植物纤维的综合利用,生活用纸的快消品占30%。通过这样不断地调整,使其产品结构更加合理。

  产值、效益连续20年全国第一,生产技术、装备水平领跑国内,部分纸种国际领先,这些年来,山东造纸一直是这种“高大上”的形象。但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如今每年的消费增长仅有3%~4%,国内产能过剩至少20%,纸张的利润越摊越薄,而另一方面,环保的紧箍咒越来越紧。破解两大困境,除了持续创新,既能化解污染又能创造效益的植物精炼,成了行业的共识。

  同样是利用植物精炼,泉林纸业已经把废液做成了超过造纸本身的大产业。黄腐酸被誉为“肥料中的贵族”,但这种肥料过去从煤炭中提取,成本极高。泉林纸业利用草浆废液生产,大幅降低成本,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推广肥料。这个成果经过袁隆平团队试验,不仅减少30%的化肥使用量,还使杂交水稻大幅增产。

  变废为宝,一根秸秆衍生出造纸、肥料两条产业链,重塑了泉林纸业的产业结构。据了解,泉林集团2014年100多亿元销售额中,肥料的销售额就有30多亿元。

  用环保标准倒逼企业转型,以科技创新支撑“浴火重生”。事件证明,甩掉污染包袱,造纸板块也可以轻装上阵。据了解,新型环保的本色纸今年以来增长20%。不再拘泥于“纸上谈兵”,而是利用植物精炼,将各种成分吃干榨净,引领传统制浆造纸工业向植物精炼工业革命性转型,已被列为山东造纸的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