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尼社会文化关系档案展”在京开幕

29.06.2017  18:02

      图: 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左二),印度尼西亚国家档案馆馆长穆斯塔里·伊勒万(右二),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苏更·拉哈尔佐(右一),国家档案局副局长王绍忠(左一)出席“中印尼社会文化关系档案展”开幕式。  (孙 昊 摄)

6月20日,由中国国家档案局和印度尼西亚国家档案馆主办、福建省档案馆协办的“中印尼社会文化关系档案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印度尼西亚国家档案馆馆长穆斯塔里·伊勒万,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苏更·拉哈尔佐出席仪式并共同为展览剪彩。开幕式由国家档案局副局长王绍忠主持。

李明华在致辞中指出,中印尼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印尼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数百年来,满载着商品和旅客的帆船往来两国之间,互通有无,传递友谊。

李明华说,印尼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双方共同倡导的万隆精神历久弥新。近年来,两国在经贸、人文等领域的联系日趋紧密。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正是在对印尼进行国事访问期间,首次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印尼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之地,更是积极支持者和共同建设者。佐科总统提出在印尼打造“全球海洋支点”,发展海上高速公路,这与习近平主席“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高度契合。在此大背景下,中印尼两国在档案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促进了两国档案领域的专业沟通与交流。此次展览就是双方合作的成果之一。希望此次展览能够让更多的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通过这一页页档案、一帧帧照片、一封封书信了解中印尼友好交往的历史,增进两国人民间的友谊。

穆斯塔里·伊勒万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展出的珍贵历史档案,展示了华人族群对印度尼西亚经济、建设、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希望展览能使参观者和中国的社会大众了解华人在印度尼西亚生活的历史,同时希望今后中印尼双方档案部门之间的合作能够持续下去,使它成为两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印尼社会文化关系档案展”旨在展现特定历史时期印尼华侨的社会文化生活,彰显广大华人华侨刻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见证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之间持续不断的交流与融合。

展览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丝路帆远 异国谋生”,展现了华人沿“海上丝绸之路”在印尼落地生根的历史印记;第二部分“海上批路 汇通天下”,从侨批溯源、递送、作用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珍贵的侨批档案;第三部分“海邦剩馥 记忆永存”,展示了华侨华人将家乡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带到侨居地的融合轨迹,回顾了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发展历程。展览共展出110余组珍贵的档案,展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信件、照片、文件、报告等,还有珍贵的侨批档案,内容涉及反映华人与当地达雅族之间关系、侨批的最早记载、当地移民局向华人签发的居留许可证等。

2012年3月,中国国家档案局和印度尼西亚国家档案馆在两国元首的见证下共同签署了档案合作谅解备忘录。随后,双方在2012年、2015年又两次签订档案合作执行计划,开展了业务培训、专家互访、合办展览等具体的合作项目。此次展览正是双方在合作框架下举办的。展览将展出至6月28日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6月22日 总第3082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