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风景“浙”里独好

29.09.2017  10:17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科学和自然实物的保存者、记录者,也是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参与者。

  从2013年至今的5年,我省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不断壮大。全省已登记备案的各级各类博物馆285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60家,非国有博物馆125家,基本形成了以省级博物馆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县级为基础、专题为特色的博物馆体系。每年举办1000多个展览,观众数量突破2000万人次。我省平均19.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初步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远远高于全国人均拥有博物馆数量。

  这5年,我省博物馆建设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为文化浙江建设贡献智慧,为人民群众献上了一道又一道精彩丰盈的文化盛宴。

  开放建馆 现代博物馆覆盖全省

  我省是博物馆建设大省,拥有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1家(全国8家),国家一级博物馆6家;国家二级博物馆13家,居全国第二;国家三级博物馆30家,居全国第一;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迅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率先达到并超过国家文物局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达到每25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的目标。

  近年来,我省博物馆建设热潮持续升温,改扩建稳步推进,让更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有博物馆可逛、有展览可看。2015年金华市博物馆、丽水市博物馆新馆开馆,2016年台州博物馆建成开放,全省实现了设区市综合现代博物馆的全覆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7月,中国丝绸博物馆整体改扩建完成。G20杭州峰会期间,该馆先后接待了6个参观团。江南秀美的园林馆所,中国传统女红技艺的现场展示,门类多样的丝绸精品,让来宾们不仅领略了丝绸文化的无穷魅力,也留下了美好的浙江记忆。

  2012年至2016年,我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顺利收官,全面摸清了全省文物家底:确认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652家,登录国有可移动文物938104件(套)。

  我省博物馆到底有多少宝藏?

  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在杭州博物馆举办的“钱塘觅珍——杭州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上,你能看到很多“压箱底”的宝贝,如中国玉石器史上独一无二的珍品战国水晶杯、战国原始瓷甬钟、南宋方腊起义刻石、俞曲园日记手稿等,不少文物还是首次露面。省内其他各市县也举办了普查成果展,深藏于博物馆中的珍宝一一亮相。

  丰富的馆藏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浙江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我省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馆藏文物及标本10万余件。河姆渡文化的陶瓷、漆器、木器等,良渚文化玉器和陶器,越窑、龙泉窑青瓷等,富有浙江地域文化特色。馆长陈浩介绍说,走进省博的人数已达到每年240万人次,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

  来自社会的捐赠是丰富馆藏文物的主要途径之一。5年来,全省各级文博机构主动寻求合作途径。省博物馆获得了香港曹其镛先生捐赠的一批珍贵漆器藏品,浙江自然博物馆获得了美国肯尼斯·贝林捐赠的126件珍稀野生动物标本,中国丝绸博物馆征集到美国蒂娅·葛顿收藏的西方近现代时装藏品近4万件,金华市博物馆、台州市博物馆等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博物馆,这艘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航船,正在借文化之力驶向更为广阔的未来。

  创新办展 提升观众文化获得感

  服务社会、服务公众是博物馆的使命。5年来,我省博物馆精品展层出不穷,百花齐放,展览质量不断提升。“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动物映像”“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中国丝绸和丝绸之路——锦程·更衣记”分别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港通天下——中国港口历史陈列”“禾兴之源——史前时期的嘉兴”“最忆是杭州——杭州通史陈列”获优胜奖;宁波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先后荣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荣誉称号。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我省,博物馆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和空间,精品展览不仅能更好地服务观众,让观众拥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更是整合博物馆资源、提高利用率和传播率,提升博物馆文化品格的重要方式。

  如何创新办展?浙江自然博物馆、省博物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提高公众参与度,办真正贴近百姓生活的展览。浙江自然博物馆率先尝试引入“众包、众筹、众创”,在“金鸡报晓——2017酉年生肖贺岁展”中,展览创意、内容面向社会众包,展品捐借、资金支持实行众筹,展品创作、项目研发进行众创。在这次展览中,众筹展品达300余件,众筹资金5万多元,众创作品365件,共有600多名市民参与筹展活动。

  提升展陈质量,探索市场化办展新途径。“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特展”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省博物馆及国内其他博物馆、图书馆的202件珍贵展品,讲述乾隆与江南的情缘,自今年8月在西湖美术馆开展以来人气爆棚。作为全国首个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这也是省博物馆推出的首个公益性收费临展,希望通过低额门票让观众看到更好的精品展。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架起国际交流合作新平台。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提出“丝路之绸”概念,即以丝绸之路的丝绸及纺织服饰文化遗产为核心,进行研究、传承、创新和推广,为国际同行特别是丝路沿线国家提供研究、共享、交流、合作的平台。发起并建立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和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参与丝绸之路沿线的遗产保护项目和相关世界遗产的保护,还承担了赴俄、德、土等十多个国家的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丝绸展览的工作。《敦煌丝绸艺术全集》出版和敦煌丝绸修复项目、马圈湾出土汉代丝绸研究、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出土丝绸项目……从遗产保护、大型展览和学术会议,到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建设和文化产业建设,中国丝绸博物馆走出了一片广阔而光明的天地。

  多样办馆 民办博物馆破茧化蝶

  我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迅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宁波的民办博物馆达51家,数量最多。

  如何培育一批管理规范、专业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优质民办博物馆?5年来,我省各地的对口帮扶成为民办博物馆不断成长的沃土。

  2000年10月,德清陆有仁中草药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我省较早批准对外开放的民办中草药专题博物馆。然而,由于人力财力上的限制,中草药博物馆在保管、展陈上存在一些问题。2012年11月,省文物局出台的《关于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民办博物馆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它的改变带来了契机。湖州市博物馆帮扶陆有仁中草药博物馆成为省文物局确定的首批8个对口帮扶试点之一。经过双方反复沟通和专家指导,最终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杏林之光——中医药文化陈列”“草木之源——中草药标本陈列”,以陆有仁中草药博物馆自身藏品为骨架,以复原场景和文字图版为辅助,揭示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中医药基本知识,展示中医药实用工具。专家给予了“操作规范、格调高雅、制作优良、具有示范价值”的评价。

  这样的帮扶不在少数。记者从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处了解到,5年来,仅杭州市就开展了杭州博物馆帮扶土火斋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帮扶江南锡器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帮扶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等项目。经过帮扶,这些民办博物馆里的藏品都有了自己的独立档案,展览更为规范、精彩,人员得到专业培训,并出版了相关研究书籍。

  不少地方政府出台了帮扶政策。2014年开始,宁波市对民办博物馆开展了专项资金扶持,进行星级考核,从低到高依次为一星级至三星级民办博物馆,并对相应星级的民办博物馆给予经费补助。其中一星级补助10万元,二星级补助20万元,三星级补助30万元。民办博物馆举办面向公众的临时展览、知识培训、主题讲座、文化服务等文化惠民项目的,可以通过申报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每一项目补助金额最高30万元。

  在宁波鄞州,政府和民间的互动,创新了博物馆的实践样本——“企业+博物馆”“个人+博物馆”“景区+博物馆”“生产基地+博物馆”形成了多种办馆模式,藏品包括民俗、非遗项目以及历史文物、农事、石雕、医药等众多门类,部分填补了国有博物馆的空白。如华茂美术教育博物馆,由作为投资主体的企业负责日常运行,并借助博物馆扩大知名度。

  靠外力还要修内功,才能事半功倍,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2014年起,我省每年举办民办博物馆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培训班,数百位民办博物馆从业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班围绕博物馆法规、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民办博物馆的角色与职业道德、博物馆教育与公共关系、博物馆陈列展览等方面进行。

  一步步走来,如今,越来越多的民办博物馆正向专业化、规范化转型,焕发持久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