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治用保”并举保护南水北调东线“大水缸” 南四湖水质连续13年改善
中国环境报记者周雁凌 季英德 董若义 “这几年湖区的水质越来越好,不仅鱼类的品种多了,鱼虾蟹的产量也大了。尤其是这个季节,有很多罕见的鸟类到这里过冬,水天一色,跟画儿一样。”谈起微山湖湖区水质的变化,从事渔业养殖多年、如今专做水产销售的杨承超感慨颇多。
冬日的微山湖宁静恬淡。在微山湖微山岛上土生土长的杨承超,既是湖区水环境质量改善的见证者,也是直接受益者。
微山湖与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合称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的“大水缸”。自2013年东线调水工程通水以来,南四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
湖殇,抹不去的记忆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一部《铁道游击队》,让微山湖红遍了全中国。
以微山湖为代表的南四湖,是山东省最大的淡水渔业基地,被誉为鲁南明珠、齐鲁灵秀。然而,南四湖也曾一度失色,遭遇过环境危机。
据济宁市环保局副局长刘云廷介绍,南四湖承接苏、鲁、豫、皖4省32个县(市、区)的客水,入湖河流达53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周边地区污染较重的工业发展较快,每年排入湖中的各类废水逾10亿吨。
有水皆污,这是刘云廷对十多年前南四湖流域河流的记忆。他说,到2000年前后,水污染达到顶点,已经使几乎所有河流和南四湖的鱼虾绝迹,基本丧失了水体功能,沿湖经济濒临崩溃。
对于当时的水污染状况,湖区百姓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湖区流传这样一句话:‘微山湖三大宝,臭鱼臭虾烂杂草’,连草都是臭的,污染状况可想而知。”杨承超说,有很长一段时间,湖水为红褐色。
“别说捕鱼了,就连下湖都熏得难受。”蒋集河南村的崔修宝对记者说。
蒋集河是微山湖南部的支流。曾经,蒋集河南村下辖的6个村子、3000多户村民,有90%靠湖吃湖。随着湖区水质严重恶化,大部分村民只能外出谋生。
“我的老科长在1998年离岗时,对我这个继任者留下一句话:我们这一茬人看不到河里的水变清了,你们这一茬能不能把水变清?”刘云廷说,说实在的,能不能弥补老科长留下的遗憾,我们当时也没有信心。因为在当时看来,那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治污,艰巨复杂的战役
转折,始于2002年启动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工程的关键在治污,重点在南四湖。
根据调水要求,作为重要调蓄水库和调水通道的南四湖,湖区水质必须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治污成为湖区市、县党委政府的当务之急,也成为南四湖水质改善的重大机遇。
治理南四湖,虽不见硝烟,却是一场艰巨而复杂的战役。
刘云廷说:“当时湖区水质全面呈劣Ⅴ类,按照国家南水北调治污规划,调水干线达到Ⅲ类水质目标要求,需削减污染负荷绝对量80%以上。南四湖治污难度举世罕见,曾被专家学者称为‘天下治污第一难’。”
对于南四湖治污,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环保厅提出了“治、用、保”并举的流域治污策略,并发布了一系列严于国家的地方污染排放标准,以环环相扣的治污举措解决流域污染问题,以逐步加严的地方标准倒逼企业治污减排。
2001年,山东省关闭了调水沿线所有42家两万吨及以下造纸企业的草浆生产线;2003年,山东发布实施了严于国家标准的《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关闭淘汰落后产能。仅列入南水北调治污规划的68个工业点源项目就关闭了30个。
“十余年间,仅济宁市投入水污染治理的资金就达数百亿元。从各级党委、政府到环保部门,再到数以千计的排污企业,都承受着沉重的压力,甚至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刘云廷说,个中的酸甜苦辣,除非亲历者,其他人无法体会到。
济宁市环保局污防科科长孟青松回忆:“当我到济宁市造纸厂送达关闭通知的时候,真的想掉泪。那是济宁最早的造纸企业,又是大运河边的主要排污企业,为保水质,只能关停。老厂长面对关闭通知书,泣不成声。”
“我们当时甚至准备好了被职工围攻的准备。”孟青松说,“但最终在职工们的沉默注视下离去,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带动下,环保政策、标准不断收紧,南四湖周围的污染源大大减少,湖区水质逐渐转好。
杨承超回忆,从2006年开始,湖区的渔民们又陆续回来了。除了航道,广阔的湖面渐渐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养殖网箱,渔民的口袋迅速鼓了起来。
然而,大面积的投饵养鱼,也让湖水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指标居高不下,难以达到地表Ⅲ类水的调水水质要求。
为此,山东省又连续开展了多轮养殖网箱清理行动,通过划定禁捕区、养殖区、生态保护区、航道区、水生植物种植区等功能区域,逐步调整、压减渔业养殖区,全面禁止投饵养殖,清理取缔非养殖区网箱和围网,退渔还湖、放流鱼苗,修复生态环境。
随着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工程的持续推进,一条条河流涅槃重生再现水清鱼游,一片片湿地犹如颗颗珍珠串起生态廊道。
目前,南四湖流域水质已连续13年改善,水质整体基本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水平,监测点位全部达到规划水质目标,为南水北调东线输水打造了“绿色屏障”。
重生,生态改善惠民富农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了保障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湖区渔民一度做出了巨大牺牲。如今水质变好了,老百姓又能靠湖吃饭了。
“现在什么鱼都有,放个自动捕捞网,捉野生鱼,每天都能赚一两百元。微山湖的龙虾比洞庭湖的都贵。”崔修宝说,他们6个村子,有两个村子是住在湖上的“全渔民”,靠合法捕捞、承包湖面、运输过日子,年人均收入两万元以上。
湖水清了,如何利用好眼前这一片清澈的湖水,如何引导老百姓由传统粗放型养殖向现代化科学生态养殖发展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了摆在当地党委、政府面前的新课题。
在滕州滨湖镇,当地渔民利用湖区周围的煤矿塌陷地,在塌陷区的深部取土填在浅部,浅部复垦成耕地,深部建塘养鱼,并利用塌陷区水生生物丰富的特点,投放大规格滤食性鱼种,形成“上粮下渔”、“上林下渔”立体、生态型渔业养殖,既保护了湖区水资源,又增加了失水渔民的收入。
在微山高楼乡,村民自发组建了河蟹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微山湖大闸蟹、乌鳢、四鼻鲤鱼、鱼台龙虾、邹渔牌有机鳙鱼、梁山伯牌青鱼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微山湖系列渔业品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每年收入逾千万元。
湿地建设也是惠民富农的重要举措。微山县环保局局长李德珍说:“湿地建设不仅让湖水变清了,还增加了农民收入。之前农民主要在台田种植大豆和小麦,每亩年收入六七百元。现在在湿地改种芦竹、芡实、莲藕后,每亩收入能达到千余元。”
去年6月,从事渔业养殖十余载的杨承超瞅准商机,转行做起电子商务,通过线上线下的互联网营销,将产自南四湖的鱼虾蟹以及咸鸭蛋、松花蛋等特色产品以电子订单的形式进行销售,短短半年的时间,营业额就达200余万元。
“湖区水质的改善,推动了渔业资源的恢复,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事实证明,生态改善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远远大于以往粗放的渔业养殖效益。看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湖水越来越清,我们打心眼里高兴。”杨承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