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西湖长啥样?有位老杭州对照着《西湖清趣图》一笔笔全勾出来了

01.08.2018  15:36

  三伏里这么热的天,79岁的傅伯星一天都没闲着,从他的朋友圈就能看出来——时不时就会贴上来一些新作,线描草稿,画的都是杭州著名的景点,然后配一段小日记。

  一些老杭州应该知道傅伯星的名字。上世纪80年代,他还在《浙江日报》做美术编辑,开始断断续续地画一些关于南宋的画。退休后,他长期从事插画和连环画创作,兼涉南宋史的研习与写作,出版了介绍南宋及杭州文史的图书十种。这么一写一画,已经三十多年了。

  这段时间,老先生每天拿着放大镜,就做一件事:重画南宋西湖三十景,并发动他的学生一起画。

  这三十景,是他自己从《西湖清趣图》里“”出来的。

  “南宋时西湖的风景,跟现在不一样,很多已经没有了。”傅先生说,画出来能让人知道古今的不同,顺便也给原画作者纠纠错。

  西泠桥上有一道门

  有必要补充下《西湖清趣图》的知识:现藏美国弗利尔艺术馆,为水墨设色纸本长卷。此前,对于作者和年代一直有争议,大部分专家认为,《西湖清趣图》表现的是南宋晚期的西湖人文景物,而且是写实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认为,无论该画创作于元代、明代或更晚,均应该严格参考过南宋末的“粉本”。

  研究过《西湖清趣图》人应该都会发现,这个画家的技法很一般。用傅伯星的话说,“不是很到门”,比如连最基本的技法“透视原理”都没掌握,“很多景点都拉平了,看到的都是正面,很多桥、亭,都画得不对。

  他觉得,这幅画可能带有导游图的性质。重画一下,顺便给原画纠纠错。

  比如西泠桥。钱报记者一看原画,这是桥?明明是门啊。

  傅伯星一笑,“我画了半天也觉得奇怪,最后对照了《武林旧事》里的方位才搞清楚。西泠桥的桥上有门,但作者没有掌握复杂的透视原理,画成了不可识的模样。说明他是一个刚入行的民间画工。

  傅伯星重新还原了一下,发现南宋的西泠桥比断桥更加通透秀逸,很有诗意。“因为桥下多排柱。这类多排柱桥在涌金门城外还有一座,只是桥上没有门。

  南宋的断桥是红色的

  再说我们熟悉的断桥。这一次,画家在技术上没出问题,但画得很小,而且和现在的样子大相径庭。

  傅伯星画完了断桥的线描图,也发了一个朋友圈——

  这是南宋时的断桥!终于在《西湖清趣图》看到他的真实形象。红栏、红立柱(桥下),白色桥墩,在青山绿水中鲜明夺目。桥面有石阶,桥两头各一对风向标杆,与《清明上河图》中虹桥两端的风向标杆一脉相承。以后拍南宋西湖电视时,别再套用今桥,勿忘勿忘!

  来看看还有哪些不同?

  南宋时,断桥桥畔没有亭子,而现在有一座“云水光中亭”;

  桥墩设有两对华表,也就是傅伯星说的风向标杆,桥堍华表,是两宋常见的名物,在《清明上河图》虹桥两侧也有同类的华表,现在没有了;

  画中的桥有三个桥洞,上面有台阶,比较陡,而现在的断桥长而平;

  更重要的是,南宋的断桥居然是红色的。

  这个红色对吗?来看诗——董嗣杲《西湖百咏·断桥》:“绣毂青骢骤晚风,柳丝翠袅石栏红。彩篙刺水停飞鹢,华表侵云截卧虹。

  从诗中可知断桥的华表、勾栏均作红色,与原画中的断桥设色一致,这也证明了《西湖清趣图》所绘为南宋末年的西湖。

  “如果我不去画,没人去做这件事了,大家都不知道南宋时候西湖的样子了。

  苏堤西侧有两座小岛

  如今已经消失的西湖风景,傅伯星都要把它们还原出来,比如原画中的三座岛——请注意,这不是我们熟悉的“湖中三岛”。

  “南宋外西湖上是没有岛的,杭州人熟悉的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都是明清时期形成的。但是,苏堤西侧从南第一桥到南第三桥,有三座半岛或小岛,都以岛上的主建筑命名。”傅伯星对照了周密的《武林旧事》,《湖山胜概》一节,“一个个对下去,就找到了它们”,依次为先贤堂、湖山堂、三贤堂。

  傅伯星说,三贤堂是白居易、林逋、苏轼的纪念馆,岛面积显然比湖山堂岛小许多。先贤堂,大约是今天的花港公园。但是,湖山堂和三贤堂不知何故在元代就消失了,再无人知其大概。

  如果说,《西湖清趣图》让消失长达约六百年的堤西二岛重新浮出水面,那么傅伯星用画,让它们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画这些风景,过程也很吃力。”傅伯星说,“因为有些不合理的,要搞清楚为什么出错。

  南宋三十景,傅伯星希望年底可以画完,再调整一下,争取明年公开展览,“让杭州人见识一下真实的南宋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