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我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十二五”期间,我省可再生能源分别在开发利用、标杆项目建设、法规制定、专项资金使用、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取得跨越式发展
截至目前,全省可再生能源总装机1011万千瓦,较“十一五”末增长了30%。其中,全省陆上风电装机96万千瓦,较“十一五”末25万千瓦增长近4倍,年底预计陆上风电装机可达110万千瓦;300多万千瓦海上风电正开展前期工作,国电舟山普陀6号海上风电(25万千瓦)预计可在今年开工建设。光伏发电从几个示范项目,规模几千瓦,发展至众多工业园区屋顶分布式,大型“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地面光伏电站,以及家庭住户光伏应用的全面发展。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光伏发电装机已达128.3万千瓦,其中屋顶分布式113.3万千瓦(分布式光伏装机居全国第一)、地面光伏15万千瓦、家庭住户490户。预计年底全省光伏发电装机可达200万千瓦以上。小水电技术改造进展顺利,全省小水电装机达689万千瓦,“十二五”期间新增28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98万千瓦,较“十一五”末62万千瓦增长了58%。地热能利用600万平方米,较“十一五”末增长了4倍。太阳能热水器利用1400万平方米、沼气利用2亿立方米、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了52%、18%。
二、一批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运
“十二五”期间,我省在光伏、风电、海洋能等方面建成了一批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示范项目。光伏方面,2012年长兴建成国内首个光伏集中应用工业园区;2013年杭州火车东站建成亚洲最大的单体建筑屋顶电站;2014年江山建成大型“农光互补”光伏电站;2015年桐庐建成国内最成熟的工业厂房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风电方面,2012、2013年建成的国电北仑穿山、宁海茶山项目成为国内高山风电场的标杆项目;2014年首个省内低风速风电项目在海盐钱塘江畔顺利投运。海洋能方面,全球规模最大的岱山3.4兆瓦林东模块潮流能项目将在今年下水试运行。另外,我省在海岛可再生能源独立系统、沼气发电等方面均有国内技术领先的项目投运。
三、可再生能源地方性法规、规划相继出台
2012年10月,我省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个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条例》。《条例》不仅确定了省发改委、能源局为可再生能源综合管理部门,还明确了建设、国土、农业、水利等部门相关职责。同时,《条例》还确定设立省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全省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和技术进步。另外,“十二五”期间,我省编制了可再生能源、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光伏等系列规划计划,较好地引导了全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
四、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
2013年起,我省正式设立省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并作为我省首批采用竞争性分配的专项资金试点。通过公开申报、公平竞争、公正裁决,我省已顺利安排2.8亿元专项资金,成功启动了全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走在前列的衢江、长兴、江山等10个清洁能源示范县,嘉善姚庄、桐乡河山等12个新能源示范城镇,以及低风速风电等8个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的建设,为全省可再生能源在县镇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典范。今后几年,我省将继续以此种方式推动全省更多的市县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
五、获得多个国家新能源示范区建设
通过积极争取,“十二五”期间我省获得宁波、温州、台州、嘉兴秀洲区等4个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龙游、温岭、景宁3个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的创建。同时,我省秀洲、桐庐、海宁、海盐等10个工业园区纳入国家分布式光伏示范区,嘉兴秀洲区成功获得中德合作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示范城市、县、区的建设将引导我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迈上新的台阶。
六、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培育和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省光伏、风电等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光伏方面,2014年我省光伏组件产量达800万千瓦,规模居全国第二,约占全国产量的24%,年销售产值982亿元。涌现出正泰、晶科、昱辉、浙大桑尼等一批国内优质的光伏民营企业。风电方面,我省运达、东方电气、华仪3个风机厂家2014年销售分额占国内市场的6%以上,其中运达成功研制了大型抗台低风速风机和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另外,我省福斯特、合大、晶科等共6个可再生能源产业项目获得国家中央预算内财政补助。运达“大型并网风电机组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多个可再生能源课题获得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随着近几年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不断推进,我省已初步建立了各类可再生能源设备的研发、制造,以及项目开发、设计、施工、运维等全方位的产业链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