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区】钱江新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钱江新城核心区占地4.02平方千米,截至2014年8月,有17幢楼宇投入使用,共入驻单位1379家,综合入驻率为65%;楼宇属地企业总税收为6.65亿,税收属地率为74%。
为了解钱江新城产业发展现状,近期区统计局、调查队开展了专题调研分析,并抽取140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现状分析
(一)单位贡献高于全区,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1 、单位土地面积税收贡献是全区平均水平的2.3倍。
钱江新城核心区土地面积占全区的3.8%,仅考虑17幢楼宇税收,贡献率为16542.3万元/平方千米(11.0万元/亩)。同期,全区平均水平为7124.8万元/平方千米(4.7万元/亩),钱江新城是全区平均的2.3倍。
若将万象城等单位的税收考虑在内,新城单位土地面积税收贡献还将更高。
2 、楼宇属地企业单位面积税收贡献预计高于全区平均。
1~8月,钱江新城17幢楼宇单幢平均税收为3914万元,属地企业单位面积税收贡献为1524元/平方米。2013年,我区楼宇单位面积税收贡献为1550元/平方米;经推算,预计新城数据将高于全区平均。
3 、人均税收贡献超出全区平均44.6%。
1~8月,钱江新城17幢楼宇属地企业总税收,占全区的8.9%;吸纳从业人员2.28万人,占总数的6.2%,单幢楼宇平均从业人员为1342人。以此计算,当期全区从业人员人均税收贡献为2.02万元/人;钱江新城为2.92万元/人,超出全区水平44.6%。
4 、大企业营收贡献较高。
1~8月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全区为1515家、总营收1764亿元;钱江新城为132家、187亿元,分别占全区的8.7%和10.6%。
新城范围内营收1亿元以上的企业为32家,是新城千万元以上企业数目的24.2%、全区的2.1%,却创造了新城84.3%、全区8.9%的营业收入。
这32家企业中,营收1~10亿元的单位为29家、营收88.5亿元,分别占全区的13.9%和13.4%;10亿元以上的单位为3家、营收69.1亿元,分别占全区的5.8%和9.6%。
(二)主导产业尚未形成,配套环境有待优化
1 、发展不够平衡,楼宇间差异较大
从入驻率看, 高于80%的楼宇有6幢,低于50%的有4幢(不考虑交付时间先后)。 从吸纳就业看, 超出平均数的有8幢,占47.05%。
从税收属地率看, 有13幢楼宇税收属地率高于70%,仅有1幢低于50%。 从平均税收看, 超出平均数的有6幢,占35.29%。 从单位面积税收贡献看, 高于1000元/平方米的有8幢,最高为6.1万元/平方米;低于500元/平方米的有6幢,最低仅为41.76元/平方米(忽略一次性返还因素)。
2 、高端主导产业尚未形成
服务业企业占总数的95.1%。具体为:农业1家、制造业5家、建筑业62家、批零贸易455家(占总数的33%)、住宿餐饮19家、金融业50家、房地产80家、其他服务业738家。其中,信息软件、金融、科技服务业合计为233家,占总数的16.9%。
1~8月间营收1000万元以上企业中,批零贸易业贡献了152.1亿元、占81.3%。这说明,新城智慧产业、高端服务业等对我区经济的直接贡献还不明显,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主导产业尚未形成。
3 、企业信心较为充足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6%的企业对钱江新城发展前景普遍看好,四季青街道钱江新城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提供的免费巴士、中央商务区商会、楼宇专管员等服务受到广泛好评。
4 、环境配套有待优化
目前,通往钱江新城的公交线路共15条,公共自行车租借点共16个,小便利店共10家。
企业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配套上。 交通方面, 有32.3%的企业认为出行不方便,公交线路太少,末班车时间太早;有34.6%的企业认为停车不方便,地下停车费太贵。 生活配套方面, 有21.3%的企业认为休闲娱乐场所缺乏;有21.2%的企业认为餐饮、商场、超市等配套数量较少,价格偏高。 商务氛围方面, 有51.2%的企业认为钱江新城的租金偏贵,40.9%的企业认为较合理。另外,有56.7%的企业认为市政府未进驻市民中心对钱江新城的发展略有影响。
二、几点建议
钱江新城是我区未来发展的主引擎,是一流中心区的主窗口,是发展智慧经济、建设智慧江干的重要阵地。根据以上分析,目前钱江新城仍处于功能形成的初期,势头良好,需要积极推进。为此,提出建议如下。
1、进一步明确导向定位。
加强对新城经济的专门研究 。结合我区发展智慧经济、建设智慧江干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专项规划,明确主导产业和发展重点,形成更为清晰的导向。及时掌握分析动态,加强对特色产业统计调查制度的研究。
打造特色楼宇,避免同质竞争 。指导各楼宇按位置、体量、风格、现状等做出定位,打造一批金融、智慧经济等特色楼宇,实现功能互补、发挥集聚效应,有效提高去化率。
2、更加注重“亩产”效益。
科学设置门槛。 以企业总部化和产业高端化为主要发展方向,设置合理的准入标准,提升产业能级、培养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带动相似、相关企业入驻,构建“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
集约利用资源。 鼓励企业集约利用资源,提高办公面积利用率。支持楼宇服务方提升水平,鼓励设置会议中心、商务中心、技术平台等公用服务配套设施,减轻企业负担。
3、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整合政府服务功能。 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工作、生活配套。在全区“大招商”机制下,有效整合各部门、属地力量,拓展新城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的业务内涵,加强监测、分析和服务。如区统计局应加强对各类分析、调查的技术支持,开展对企业人员、楼宇服务人员的统计知识培训,有效服务招商引资、税收、经济指标“三落地”。
丰富区域产业服务平台。 市政府有关部门即将陆续迁入市民中心,而我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势头良好。可以借用有利时机,发展一批区域产业服务平台,如人才集聚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产业孵化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宣传推介平台、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平台等,增强区域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