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花近7亿整治易涝区域 内涝顽疾或根治
“没见过海?带你去城西看海”———这个段子虽然苦涩但是很形象。往年汛期,只要杭州发生内涝,地势最低的城西绝对是重灾区,尤其是留下区域,严重的时候汪洋一片。
今年城西经历了汛期第一轮梅雨的考验,运气不错的是,今年梅雨季我省雨水低于往年平均值,城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积水停留排不出去的情况。不过,更大的考验还没到来,台风已经蠢蠢欲动,城西在防涝方面在做什么?哪些区域是重点要注意的?城西能否在这个夏天彻底摘掉“逢雨必涝”的帽子?
最低处地坪标高3.4米地势低让城西很受伤
为什么城西容易发生内涝?很多市民可能不理解,记者了解后发现,地势低、排水路径单一、山洪流量大、老小区多,是城西出现大面积内涝的主要原因。
“西湖区整个地坪标高不高,比杭州其他地方低3-4米,地势最低的曲荷巷只有3.4米。留下、安乐新村、九联新村等地只有3.5-4.0米。”西湖区治水办专职副主任潘相宇说,这样水容易汇聚到这里。
地势低的同时,城西山也多,“城西的内涝主要来自山洪的压力,将军山和上埠河周边的山汇水面积都达到了60平方公里。”潘相宇说,这些水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去,严重的话能让临山脚地区洪水上涨1米左右。
在排涝方面,城西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排水路径单一。排涝最后都是靠河流,城西大的河流没有,只能通过余杭塘河把洪水往运河排,如果运河水位拔高,城西的洪水基本没地方排了。
另外,城西是杭州老的文教区,房子多以砖混结构为主,配备的排水管道重现期只有0.33年(相当于能抵御3.3年一遇的洪水,目前排水管道设防标准是20年一遇),“这也是城西一些老小区容易被淹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房屋结构原因,我们不可能重新去铺管道,只有通过其他办法。”潘相宇解释。
总的来说,城西易涝是因为上游拦不住,缺少大型蓄水设施;中游通不了,坡度小、局部卡口阻水、地势低;下游排不出,外河水位高、缺少大型排涝泵站。
留下片区就花了2.5亿今年或不会再被淹
西湖区在近两年花了7个亿去治理城市内涝,这些钱花在哪里,城西几处逢雨必淹的地方现在情况如何呢?今年如果遇到台风来袭,还会出现“看海”的情况吗?
据了解,7个亿里光留下片区小流域工程就花了2.5个亿,这个区域位于玉古路以西、将军山以北、余杭塘河以南、留河路以东,是城西淹得最厉害的地方。
那今年这块区域到底能不能保证不被淹呢?周边的居民可以期待一下。
留下片区的上埠河两岸是最易被淹的地方,因为闲林方向下来会有60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积,这些水都会集聚到上埠河,由于西湖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这些水多数都很难自然排出去,“尤其留下街道办事处和派出所对面,可以说是逢雨必淹。”潘相宇说,“2013年‘菲特’台风来袭,城西8小时降雨270毫米,这些山洪水堵着根本出不去。”
究其原因,上埠河过水面积严重不足是主因,“上埠河原来河床最窄的地方只有7-10米,今年我们把水面宽度全部拓宽到了40-60米,堤坝提高到了6米,可防20年一遇的洪水。”
经过整治,这个城西最容易被淹的地区,现在情况怎么样呢?“今年几场暴雨,那边都没有问题,要是以往,水早就淹出来了。”潘相宇说,这个工程完成,台风来临的时候,这个片区的居民也不用太担心被淹的情况发生。
第二个最易被淹的地方是城西的安乐新村,是留下的最低点,地坪标高为3.7米,集雨面积达到了1.65平方公里。“这个地方容易被淹的原因是旁边的安乐溪过水面太小。”潘相宇说,“我们根据这个地区的特点制定了一个方案,设置一根直径为2.5米的导流管,过西溪路直到留下河。”潘相宇说,这根导流管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安乐新村到目前为止没有被淹的情况出现。
说到城西道路被淹,开车的市民肯定忘不了前年天目山路上把车当成船开的经历。这里也是城西很容易被淹的一个典型的点。今年,西湖区在这个区域实施了飞达东路横穿天目山路工程,除了箱涵清淤之外,还在飞达东路做了两个沉井,“最近才完成的,天目山路南边的洪水到不了北边,于是在底下做了顶管进行引流。”潘相宇解释,这样道路的积水可以及时排掉。
记者了解到,目前最后一个项目可以在8月15日台汛前完工,城西最易被淹的留下小流域区块,从理论上讲,以后不会再被淹了。
设立圩区治理老小区内涝
“内涝顽疾”有望根治
除了通过防涝工程去治理和预防洪水,城西老小区是怎么防止内涝呢?
记者了解到,城西通过建立圩区根治区域内治涝问题。圩区是个什么概念?“以前打仗有包围圈,各个击破,我们现在治涝也是这个道理,有针对性。以城西地势最低的曲荷巷为例,我们建立了一个面积为6.5平方公里涉及15万人口的古荡湾河圩区。”潘相宇说。
根据测算,这个区域内汛期的时候流量为23立方米/秒,因此在这个圩区周围设立了8个泵站,“暴雨来的时候,通过整治河道、清淤,然后用这几个泵站强排,把洪水从区域内排出去。”潘相宇说,圩区的概念是去年开始的,目前西湖区有8个圩区。
老小区一直是城西内涝的重灾区,和圩区的概念一样,西湖区从去年开始对老小区进行点对点治理。“目前,我们已经制定18个老小区治涝方案。”潘相宇说。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小区的防涝能力设立固定泵和移动泵,遇到洪水时将水强排到小区外。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古荡小区,小区的地坪标高为3.6米,“菲特”台风期间小区外的沿山河水位达到了3.85米,导致整个小区被淹,居民出行困难。如今,在小区12幢和7幢之间新建了一个泵房,里面新置了3台水泵。
据现场值班人员介绍,当沿山河水位高于3.2米时,关闭3处雨水闸门井,打开雨水泵房压力排出口。当泵站内水位达到2.3米以上,3台水泵全开;水位降到2.3米以下,关1台泵;水位降到1.6米以下时,关2台泵;降到0,9米以下时,泵站就停止工作,水位抬升时反升。
“其他小区做法基本都相同,区别在于,设计为防10至20年一遇的老小区我们就准备移动泵,10年以下的就新建固定泵。”潘相宇说,这样基本就能解决老小区水排不出去的问题。(记者 叶锡挺 通讯员 高静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