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追梦的时代
年年毕业季,岁岁找工忙。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70万人,比2015年增加21万多人,人数又将创新高,带来一个新的“史上最难就业季”。
值得注意的是,在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同时,近几年高校中掀起“创客”创业潮。据人社部数据显示,2014年大学生创业人数达到47.8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校园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的“象牙塔”,也成为千万大学生“创客”实现梦想的“孵化器”。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鼓励大学生创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无疑是一剂良药。同时,创业无疑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让大学生在真刀实枪的实践中学到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形成敢想、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气质。千方百计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理想,扶持他们的创业活动,让他们在有梦的年纪勇于追梦,本应成为大学教育的题中之义。
诚然,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身在校园的大学生“创客”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一方面,学业和创业的矛盾现实存在,高校尚需为创业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学籍管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的资金、场所、信息等条件毕竟有限,亟须外部力量“扶一把”“推一推”;再者,从自身方面,大学生“创客”在经验、知识、能力甚至性格等方面往往存在欠缺,这就需要创业指导的及时介入。
面对影响大学生创业的诸多内因或外因,并不是无法可解。首先,高校应积极扮演好“孵化器”的角色,从政策支持、环境保障、资源调配、能力培训、创业指导等各个方面提供全面有力的支撑。
不久前,省政府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制定了新目标,今后全省高校毕业生毕业一年后自主创业率要稳定在5%以上,到2020年我省将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战训练、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涌现出一大批大学生创业群体和大学生创业企业。
为了助推这一目标的实现,省政府出台了系列举措,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推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理论与实务、区域特色创业等方面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行弹性学分制,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
当然,仅靠高校唱“独角戏”还远远不够,对大学生“创客”,政府应给予更多支持,提高服务意识,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对他们的创业给予创业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降低创业贷款门槛,提供资金扶持。全社会也要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与创业文化,激发和保护好大学生“创客”的激情。
众人拾柴,大学生创业的火焰才能越烧越旺。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郭兴华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