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作业太少了

06.01.2015  18:35
              媒体报道,近日一个帖子在网上很火。说的是浙江一所小学布置了让男生织毛衣的作业。布置作业的教师说,编织是劳技课里的一项内容,明年上半年要学会。考虑到现在天气比较冷,如果织好,学生们就可以围上自己织的围巾,或者还可以当“温暖牌”礼物送给家里人。但发帖的学生家长却认为学校布置了一个“奇葩”作业。
              让男生织毛衣的作业,总体上还算有点创新成分,但为什么有家长认为是“奇葩”作业呢?归根结底,是传统狭隘的作业观使然。
              其实,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校所开展的教育、所布置的作业,是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应被学生视为一件无比珍贵的礼物而欣然接受,并成为他们一段难忘的经历。
              从尊重教育规律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不能总沉溺于题海的,除了让他们巩固已学过的知识,预习将要学习的新知外,还要联系现实生活和其已有的经验,设计一些让他们动手操作的作业,如开放性的社会实践、田野调查等。每年9月是笔者所在城市的“推广普通话周”,每到此时,中小学校都会布置一次特殊的作业——由学生组成的一支错别字“啄木鸟队”,到街上去发现各种招牌中的错别字。学生对这样的作业非常喜欢,不辞劳苦地在街上行走,找到错别字后认真写好更正说明书交给店铺主人,温馨地提示他们改正过来。
              如前所述,让学生学织围巾也属于这一类。此种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积累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的情商和动手实践能力。可以想象,没有编织经历的学生并不知道织好一条围巾是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尝试编织的过程能让他们懂得“事非经过不知难”的道理,让他们体会到准备一件礼物送给亲人的欣喜之情,并由此倍加珍惜这份经历。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活的教育”,即联系生活来学习,教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学会生活,让学生学会成长。他还提出解放学生的手脚和大脑的“六大解放”,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出题海,走向社会。如果我们摒弃那种传统的学生作业观,经常结合社会生活布置一些具有自主性、探究性的实践型作业,帮助他们搭建起与书本世界、现实世界的桥梁,让他们不再是简单地在书本里去找现成答案,而是带着疑惑看世界、带着问题去探究,这样就能更好地体现作业的本质。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探索的习惯,进而对重复性的、毫无技术含量的作业嗤之以鼻。学生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也不会称这类作业为“奇葩”了。而受此熏染,大量具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会脱颖而出。
              (作者系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