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劣督导报告② | 雨污分流难,杭州怎么破
(古老的运河,悠然穿越杭城。图片来自网络)
浙江在线4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邓国芳) 水之于城,犹如人之血脉。杭州5000年建城史,治水与生俱来。漫步西子湖边,寻迹中东河畔,穿行古老运河,翻开这座城市的治水史,亦能窥见她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因水而强的发展史、文明史。
今年,为剿灭劣V类水,不断提升河道水质,杭州决定要打一场雨污分流的升级战。这段时间,杭州以中河、东河、新开河、新塘河和浣纱渠、秋涛渠、杭大渠为重点,溯源查找污染源头,目的是将混接的雨水分离出来,让雨水不再走污水管道。同时,还要求各城区继续取消截流井,缓解“雨天河道水质反而变差”的尴尬现象。
不过,在这场雨污分流的升级战中,杭州治水人愈发觉得,治污水、剿劣水,不仅要靠“治”,更要靠“管”。“一场治水剿劣的攻坚战,正在倒逼我们的城市,提速迈向精细化管理之路。”杭州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副主任范华说。
(中河,起于钱塘江,连接上城、下城两个城区,最终汇入东河,流入京杭大运河。上城区治水办提供)
雨污水的合与分
治水在城区的一大关键点,就是雨污分流。但中国大多城市的排水体系,采用的都是流制,即污水和雨水采用一根管道来输送,有条件的,最终接入污水处理厂。但若遇到汛期或暴雨,大量雨水混合污水溢出,会直接污染河道;部分被雨水冲淡的污水,就算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也不高。
不过,一座已然建成的城市,若要重建排水系统,实现雨污分流,难度不可想象。2000年,从浙江工业大学给排水专业毕业后,范华就开始与杭城的地下排水管道打交道,他说:“为了雨污分流,17年来,这座城市一直在努力,在艰难中前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场从合流到分流的“排水体系改革”,在中国各大城镇广泛铺开。如广州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心城区新建道路与小区,均按雨污分流制进行建设;昆明则从2010年开始,斥资50亿元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几乎同一时间,为治水,南京也启动了雨污分流工程,工程耗资约183亿元。
杭州老城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并未像昆明、南京那样来得轰轰烈烈,却是循序渐进、稳妥向前。在污水干管早已建成的基础上,2000年至今,杭州结合道路整治、背街小巷改善、支小路改造、庭院改善、老旧住宅区和“城中村”改造等,不断推进截污纳管,向着污染源头,一级级铺设污水管道。
“不过,这种速度终究没跟上治水的时代需求。”范华说,中河、东河,是两条并行穿越杭州老城区的河流,整治前,水质较差,时常发臭,沿岸居民怨声载道。2009年,杭州把中河、东河的治理,作为市区河道综保工程的重点。但中河、东河的污染,主要来自沿岸小区的生活污水。在截污的“毛细血管”尚未深入居民小区的情况下,为确保治水效果,中河、东河沿线流域,采用截流式排水体制,也即沿着中河、东河两侧,埋设截流井。
截流井,是末端截污、雨污分流的一种装置。按照设计原理,晴天污水流至截流井后,会被井内立着的一道堰墙给挡住,于是就从截流井另一侧较低处的一根污水管道里流出,继而汇入城市污水管道,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遇到下雨天时,雨水裹挟着少量污水涌入截流井,部分进入污水管道,部分则翻过堰墙入河,靠河水自净。在无法“大动干戈”、“开膛破肚”,重建市政排水系统的老旧城区,采用这种方式,成本低、效果好。
2013年开始实施的“五水共治”,对河道水质提出了更高要求。2015年,从拱墅区开始,杭州全面推广实行晴天“污水零直排”。这时,简单易行的截流井,被大量采用。如今,杭州市区主要河道的两岸,密集埋设着截流井。由于埋设的主体单位不同,至今,尚未有个确切的统计数据。杭州上城区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说,仅该区范围内,大约就有两三百个截流井。“至少在晴天,杭州河道的水质,还是不错的。”范华说。
(截流井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截流井的功与过
今年3月初,有市民向媒体举报:杭州江干区京江桥下的47号雨水溢流口,又流出了浓黑的污水,还夹杂着碎渣和垃圾。早在2015年底,为消除黑臭河、劣V类河道沿线的晴天污水直排现象,杭州在主城区范围内,就已实现晴天“污水零直排”,这污水又是从何而来?
经核查,这个位于秋涛路地下方渠的雨水溢流口,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用来排放江干区采荷、凯旋两个街道的地面雨水。近年来,附近商铺和居民的生活污水也被接入渠内,造成雨污混流。去年11月底,为治理秋涛渠,相关部门又投入千万元,在方渠末端建设污水截流工程,晴天采用两台泵机,将渠内存积的污水,抽送到新塘路泵站下游的污水管,每天可输送约6000吨。然而,那段时间,由于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处于满负荷运行,无法消耗更多污水,于是方渠的截流泵站便关停了一台泵机,由此,污水溢出,进入河道。
看到这则信息,范华多少觉得有点心痛和无奈。这个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按照设计能力,杭州主城区4个污水处理厂,每天最多消耗污水120万吨,但现在,每天接入污水量已超过120万吨,雨天高峰期更可达130万吨。”范华说,这是因为,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的污水里,混合着大量的雨水,与五六年前相比,涌入污水处理厂的总量,几乎呈几何倍数增长。”
上城区市政园林管理所排水科科长谭鸣宇坦率相告,这是因为2015年,杭州在推行晴天“污水零直排”时,大量采用了截流井所致。翻开笔记本的空白纸业,他画下截流井的剖面图,从它的运作原理,以及工作实际,分析了这种末端截污方式的弊端。
如沿着中河,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排列着许多截流井。晴天时,沿岸的生活污水,要依次流经每个截流井。而越处于下游的截流井,流经的污水量会越大,最后,污水很可能翻过截流堰墙,直接进入河道。“中河下游的水质,为何总是较差,这是其中的一大因素。”谭鸣宇说。
不仅如此,很多截流井的位置较低,如今大多市区河道,都需要保持景观水位。一旦河道水位超过截流井的出水口,那么河水会发生倒灌,翻过截流堰墙,混合着污水,涌向城市污水处理厂。范华、谭鸣宇一致认为,这是造成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可承受之重的主要因素。
由于截流井的特性,这些年来,杭州市区河道的水质,始终处于“晴天水质不错,雨天反而变差”的状态。“看河水本身的流速,一般下雨两三天后,河道的水质会特别差,这是因为雨水带着部分污水,从截流井涌出来的原因。”谭鸣宇说。
不久前,上城区治水办接到市里的一张任务清单,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取消、改造、合并80处截流井。谭鸣宇说,他们将把部分截流井取消,合并至上游的某处;改造,就是在截流井的污水出口上,增设一个自控式的限流装置,“雨天时关闭或半开污水出口,不让大量雨水倒灌涌入。”
除此之外,今年,杭州还决定以中河、东河、新开河、新塘河和浣纱渠、秋涛渠、杭大渠为重点,重新检查污管网,查清污染源头,特别是要将混接入污水管道的雨水,重新分离出来,让雨水走“正道”,减轻城市污水处理厂负担。
(位于钱塘江畔的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记者董旭明摄 )
一座城的治与管
不久前,杭州下城区武林街道的16位商户代表,被“请”到了街道办事处6楼的会议室。这场座谈会的召开,源于古新河上的一片油花。
古新河,全长3.8公里,南端连通西湖,北端和运河相接,中间穿越西湖区、下城区、拱墅区,是一条串起杭州的历史与现实,极富江南韵味的河流。“五水共治”三年多来,古新河水质不断提升,目前已达II类,接近西湖水质。
不过,3月13日、17日,武林街道工作人员、3个社区的护河队队员,都不约而同地发现,古新河凤起路桥旁的雨水排放口,持续有油污溢出。油污随着河水漂流,流至下游的桃花河,产生延绵一公里长的河面油迹,让治水护水人员心痛不已。
2008年、2016年,这带的市政管网,先后历经改造,早已实现截污纳管、雨污分流,这些油污从何而来?为查明原因,武林街道与下城区治水办、区城管局、武林执法中队,多次现场查看。他们沿着凤起路、武林路,逐个打开雨水窨井盖,结果发现,武林路沿线多处的雨水篦子和窨井内,都有倾倒油污的痕迹。
武林街道办事处主任、古新河二级河长钟一民分析说:“这应该是沿街个别单位、店家员工,将剩饭泔水等垃圾直接倾倒入井的缘故。这阵子雨水密集,日积月累的油污垃圾,被雨水带走,经市政雨水管线,从凤起路桥旁的雨水排放口,流入了古新河。”钟一民突然意识到,古新河治理至今,必须转向水文明素养的提升,尽快杜绝向雨水井倾倒污水脏物的现象。于是,他们立即召集商户座谈,要求他们承诺不乱排污,为剿劣作出应有贡献。
(烟雨中的古新河。姚群摄)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上城区南星街道。上城区的龙山河,水质向来清澈,但不时地,雨水管里总会有油污冒出。“主要是沿街的“八小行业”,我们应加大巡逻、管理、查处、整治的力度,让他们意识到,向雨水篦子倾倒油污,是违法行为。”上城区治水办工作人员陈伟说。
为了日常管理更有效,这些年,上城区以智慧治水为抓手,把信息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之中。如在全省首推新型电子河长公示牌,并实现全覆盖;在河道排出口安装电子标签,一旦晴天有人偷排污水,电子标签能及时感应并报警,工作人员便能迅速响应,有效遏制晴天排污现象。
水质反映着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也是经济质量、政府管理、文明素质以及城市建设水平的综合体现。“治水剿劣至今,种种细节问题,也给我们的城市管理敲响了新的警钟。”范华认为,无论是对截流井的改造与管理,还是对商户日常行为的教育与引导,杭州治水已从大规模的工程性治水,逐渐向精细化的城市管理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