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全省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03.11.2016  00:06

     

  今年以来,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围绕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的建设目标,深入开展“两美”农业建设,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升。前三季度,我省种植业和林业经济稳步发展,畜牧业转型成效不断显现,渔业生产持续增长,农业生产总体延续良好发展态势,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78亿元,同比增长2.6%。 

  一、粮食作物总体稳定,经济作物发展良好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预计为1883.2万亩,比去年下降1.8%;总产量预计为768万吨,增长2.1%。蔬菜、药材、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持续增长,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不断提升。 

   早稻单产创新高。 早稻播种面积173.3万亩,比去年下降0.9%;单产426公斤/亩,增长10.1%,创历史新高;总产量73.8万吨,增长9.0%。一方面得益于各级政府继续保持早稻订单的奖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户种植早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较好的天气条件给予早稻优良的生长环境。4月下旬的温高光足对早稻移栽、返青成活和分蘖生长有利,5至6月的晴多雨少促进早稻生长形成良好群体结构,7月的高温天气进一步为早稻成熟收割提供帮助。 

   秋粮生产稳中趋好。 秋粮播种面积预计为1442.6万亩,比去年下降0.4%;单产预计为441公斤/亩,增长4.3%;总产量预计为635.5万吨,增长3.8%。其中,晚稻播种面积为1054.3万亩,下降0.4%;单产为506公斤/亩,增长5.0%;总产量为533.2万吨,增长4.5%。目前,晚稻还处在抽穗阶段,气候条件总体良好,病虫害较少,10至11月的气候条件将是影响晚稻产量的关键因素。 

   效益农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前三季度,中药材播种面积预计为61.6万亩,同比增长12.4%。近年来,各级政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产业基金的支持引导作用,建立以中药材企业为主体、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将中药材生产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支农政策支持范围。各地积极开展中药企业开展业主型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提高产业化水平。同时,中药材经济价值高、销路好,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浙八味”、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持续升温。 

  花卉苗木播种面积预计为241.5万亩,同比增长10.5%。在省政府“两路两侧”、“四边三化”战略决策的指导下,全省3800多公里的高速、重点区域的国省道和2400多公里的铁路沿线展开了新一轮的“四边三化”行动,沿江沿河绿化工程、防沙保护工程等众多生态项目对绿化苗木存在刚性需求。为服务G20杭州峰会,各地积极加快创建森林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市场对花卉苗木和盆栽类园艺的需求数量稳定增长。 

  蔬菜、果用瓜播种面积预计为908.5和151.6万亩,同比分别增长2.1%和2.5%。各地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提高果蔬作物抗风险能力,优化种植技术,推广优良品种,积极种植高效益、绿色无公害果蔬,同时,“旅游+农业”的瓜果采摘游的开辟了瓜果销售的新渠道,使得蔬菜、瓜果产业化效应逐步显现。 

   春粮和油菜籽减产。 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阴雨寒潮天气对冬播春耕作物生长造成较大不利影响,阴雨天气偏多,农作物渍害、病害发生偏多,春粮作物产量下降。春粮播种面积为267.3万亩,比去年下降9.0%;总产量为58.7万吨,下降18.8%。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114.9万亩,下降14.7%,总产量为25.4万吨,下降27.7%;大麦播种面积为14.6万亩,下降49.2%,总产量为3.6万吨,下降53.2%;蚕(豌)豆播种面积为42.5万亩,下降10.7%,总产量为5.9万吨,下降18.0%;马铃薯播种面积为94.6万亩,增长15.0%,总产量(折干)为23.6万吨,增长7.7%。 

  油菜籽播种面积为176.3万亩,下降3.9%;总产量22.9万吨,下降8.7%,降幅比去年扩大5.7个百分点。自2009年以来,我省油菜籽播种面积已连续八年下降,主要原因是油菜籽种植难以推广机械化,以及收购价长期低位徘徊,农户种植积极性始终不高。与此同时,阴雨寒潮天气对油菜籽播种和生长都造成较大影响,致使单产下降明显。 

  春茶产量为9.6万吨,比去年下降2.6%。三月份的寒潮影响茶树生长,出现新芽萌发扭曲变形,成茶“焦边”等现象,使得春茶全面开采推后10天以上,单产略有下降。 

  二、绿化造林全面推进,林业经济创新发展 

   绿化造林科学有序。 今年以来,我省各地深入推进平原绿化、“新植1亿株珍贵树”、植树治水、“三改一拆”拆后绿化、“四边”绿化战略计划,不断夯实“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生态基础。据省林业厅数据,全省完成造林更新面积33.3万亩,是年度计划的142.5%。人工造林17万亩,封山育林2.8万亩,人工更新13.5万亩;完成防护林建设4.1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2%;新植珍贵树1796万株,占年度任务的99.8%,完成珍贵树种基地建设新植503.1万株,补植培育646.3万株,四旁植树646.6万株。 

   主要林产品有增有减。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全社会保护绿水青山的意识逐步增强,木材采伐进一步减少,前三季度,木材产量为48.4万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24.5%;竹材产量有所增长,大径竹产量为11902.6万根,增长8.9%;鲜竹笋产量为136.8万吨,增长5.2%;人造板产量为424.8万立方米,下降0.9%;地板产量为7853.9万平方米,增长1.2%。 

   林业经济创新发展。 我省大力推广“一亩山万元钱”创新技术模式,重点推广香榧高效生态栽培、林下套种三叶青、铁皮石斛仿生栽培等模式,加快发展油茶、香榧、山核桃等产业基地建设。已建成十大模式示范基地2.9万亩、辐射推广5.1万亩;累计完成油茶新造林4.6万亩,低产林改造2.8万亩,成林抚育14.4万亩;香榧新造林1.7万亩,生态经营0.3万亩;山核桃新造林0.8万亩,生态经营0.4万亩。我省积极培育森林休闲养生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林业经济。组织开展森林休闲养生试点工作,积极进行森林特色小镇创建、森林人家特色村创建和森林古道修复等工作。已公布第一批27个森林特色小镇创建、35个森林人家特色村命名和25个森林人家特色村培育名单,并安排5条森林古道修复工作。 

  三、畜牧业转型升级,养殖效益稳步上升 

  近年来,我省作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围绕“生态兴农美田园”、“安全放心美生活”,全面确立了“一控两减四基本”农业绿色发展体系,深入推进“两美”农业建设,实现畜牧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根据环境容量要求,推行种养结合、绿色环保的高效生态养殖,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养殖结构,不断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 

   生猪生产下降趋缓。 前三季度,生猪存栏607.1万头,肉猪出栏918.5万头,同比分别下降20.8%和12.5%,降幅分别收窄8.2个百分点和10.8个百分点。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0.2万头,下降16.1%,降幅收窄16.7个百分点。 

  生猪价格在经历二季度的历史高位后,开始波动回调,总体稳定。据省畜牧兽医局资料,1月1日-9月21日,待宰活猪、仔猪和去骨带皮猪肉集市均价分别为每公斤19.7元、32.3元和31.5元,同比分别上涨29.4%、62.2%、25.1%。猪粮比平均为9.03:1,增长53.9%。6月8日的猪粮比达到历史最高点的9.96:1,进入三季度后略有回调。生猪养殖将在一段时期内处于“猪周期”的波峰阶段,迎来了发展的“蜜月期”,养殖盈利将保持较高水平。同时,猪价的持续高位较大提高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促使生猪生产下降明显趋缓,预计全省猪价将继续维持高位,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期间可能有小幅拉动,仍将高位徘徊,小幅震荡为主。 

   牛羊养殖稳中有升。 牛存栏14.2万头,下降1.1%,出栏6.8万头,增长8.0%,其中肉牛存栏9.4万头,下降0.7%,奶牛存栏4.2万头,下降1.4%。羊存栏104.5万只,下降1.0%,出栏90.3万只,增长7.6%。随着湖羊产业振兴计划不断推进,湖羊养殖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天气转凉以后,羊肉进入消费旺季,活羊价格略有回升。 

   家禽生产有所下降,总体趋稳。 家禽存栏7079.4万只,出栏11263万只,分别下降11.7%和2.5%。三季度初,活鸡价格延续上半年走势,步步下跌,进入8月份后止跌回升,行情向好。9月21日活鸡价格每公斤16.9元,比去年同期上涨7.5%。四季度为肉禽传统销售淡季,预计价格在三季度基础上略有回调,但仍有养殖利润,总体趋稳。 

   畜禽肉、禽蛋生产下降。 肉类总产量为92.7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1.1%。其中,猪肉产量70.7万吨,下降13.7%;牛肉产量1.0万吨,增长6.3%;羊肉产量1.6万吨,增长6.8%;禽肉产量18.7万吨,下降2.7%;禽蛋产量24.1万吨,下降6.2%;牛奶产量12.2万吨,下降2.5%。   

  四、渔业生产持续增长,养殖捕捞齐头并进 

  据省海洋与渔业局统计,前三季度,我省水产品总产量为319万吨,同比增长6.3%,延续上半年以来的增长态势。 

   国内捕捞总体良好。 国内海洋捕捞产量151.1万吨,增长4.2%;淡水捕捞产量5.3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国内捕捞生产情况总体良好。一是受今年高鱼价和低油价的双重驱动,渔船出海生产时间增加。二是渔场振兴初步成果开始显现,主要经济鱼种产量呈回升态势。近岸经济鱼类资源有所恢复,小型作业渔船产量趋好,刺网作业、灯围作业渔船效益明显好于往年。与此同时,水产品价格的高位运行也对渔民生产的积极性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远洋渔业生产有所反弹。 远洋渔业产量40.5万吨,同比增长11.6%,比上半年扩大6.6个百分点。一是今年西南大西洋阿根廷鱿钓作业生产较为严峻,受厄尔尼诺影响,鱼发资源较不理想,鱿鱼处于海水中下层,不宜钓捕,且去年基数较大,鱿鱼产量减幅明显。三季度,不少船只从西南大西洋转到东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生产作业,鱿鱼产量略有回升。二是安哥拉、吉布提过洋性围网作业生产效益明显,经过积极稳妥地引导国内捕捞转产从事远洋渔业,巩固西非安哥拉和东非吉布提过洋性生产项目,扩大生产规模,过洋性远洋渔业有新的突破。 

   水产养殖稳中趋好,设施养殖成为转型亮点。 海水养殖产量62.74万吨,增长9.0%;淡水养殖产量59.4万吨,增长6.1%。一是浅海紫菜养殖发展较快。温台等地把发展紫菜养殖作为生计渔民转产转业的重要途径,在增加渔民收入同时,也成为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新亮点;二是主养产品生产情况平稳。大棚高位池养殖的南美白对虾普遍稳定,海水大棚高位池养殖成功率在70%以上,一些地方单产水平创历史新高,最高产量达到亩产4000公斤;三是设施养殖成功转型。大黄鱼和青蟹等养殖品种的标准化养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宁波开启深海养殖大黄鱼模式,分别在象山港、南韭山、石浦等海域建立了围网养殖基地,岱衢族大黄鱼养殖更接近大自然;三门县承担建设的“国家青蟹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验收。 

 

                                                                                                              (省地方统计调查局一产处  吴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