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04.08.2015  18:17

浙江工业大学“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中心”)对接区域制药产业重大需求,以高校为主体,依托行业产业与国际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的协同培养机制。2015年,中心首届31名本科毕业生中,21人被免试保送或考取国内知名高校研究生,继续深造率68%;10人被葛兰素史克、海正药业等知名上市医药企业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录用。

一、坚持需求导向,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建立协同机制,完善本、硕、博三位一体培养。围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着力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在培养目标、师资保障、资源共享、管理运行等方面建立协同机制。成功申报绿色制药与工程硕、博士点,开设制药工程国际化专业,形成了“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其中,研究生自2014年起独立招生,以重大任务为牵,先后引进浙江大学、上海医工院、国家药物制剂工程中心等协同单位的341名研究生进入中心承担重大任务。

二是突出产业需求,优化本科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立由协同体、产业链不同单位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工程技术专家组成的创新人才培养委员会,研讨、论证本科绿色制药基地班培养方案。实施小班化教学,专业核心课程80%实现全英文或双语授课。在课程规划上,构建“数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方向+学科前沿”课程体系,建立核心课程群,梳理授课内容,优化课程衔接,避免知识点重复。

三是依托优质资源,推进研究生协同培养。聘请一批“2011”企业访问学者,对接区域制药企业需求,解决产业技术难题,获得研究生研究课题和培养经费,并按照基础研究类和技术创新类实施研究生分类培养计划。根据重大任务需求,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等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合作,引入国际创新技术,推进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制定研究生助研岗位资助办法等办法,建立导师与中心1:1配比激励化、科研经费和研发基金为主导、助研津贴为保障的奖助学金体系。

二、坚持寓教于研,推行科研教学耦合型的培养模式

一是把研究队伍转化为教学队伍。依托“高端外国专家”等政府支持项目,长期聘用“授课型外籍专家”为学生授课;以优质师资交叉互聘为载体,引入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理学、药剂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等相关教学团队,实现与国内一流高校课程同步;聘任7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为特聘研究员和硕士生导师,通过学术报告或讲座,将国际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展现给中心师生;聘请18名海内外知名制药企业专家担任中心“2011”企业访问学者和企业导师。

二是把科研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突出综合能力的检查和评价,推进翻转课堂建设,强化项目式、研讨式、案例式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力求把科研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如《绿色制药技术》课程结合最新科技研发成果,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外文文献,做小组讨论并发言,教师点评打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考核与评价,大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不超过50%,增加交叉学科、实验设计、工艺创新等项目式作业作为平时考察环节,加强学生综合能力检查和评价。

三是把科研创新的平台转化为教学平台。制定《关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自主实验项目的实施办法》,通过工作量认定和平台共享等方式,鼓励创新团队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各实验室优先满足学生实验教学任务,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创新团队最新科研成果。同时,注重整合各协同单位的实验和创新平台,通过共享机制,建设各个教学板块学生实验实践基地。依托符合美国FDA要求的第三方药学独立检测实验室,培养产业急需的高水平药物检测人才。

三、坚持开放培养,提升学生学术能力和国际视野

一是开展国际学习交流活动,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锻炼。出台《短期海外访学奖学金评选管理暂行办法》,每年开展短期海外国际学习交流项目。2014学年寒假,学生赴美国加州大学(Irvine,UCI)访学交流期间,7位来自UCI的药学、医学和生物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为19名基地班学生进行全英文授课。组织师生参加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参与各类跨国企业现场交流,参观国际制药领域先进设备与装备,聆听国际著名医药研究学者们的前沿论坛。

二是开展项目式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语言应用和国际交往能力。联合外国语学院开展教学改革项目,针对中心本科生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英语”实践课程,学生与美国大学生在双方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合作学习,定期见面探讨具体研究内容,撰写英文研究报告,并举行项目结题答辩会。2015年暑期,开设“SummerSchool”(暑期国际化短学期项目),邀请境外学术造诣高的一流专家、学者开设《自然科学与制药伦理学》《基因工程》等全英文课程。

三是开拓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学生科研素质和专业学习能力。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并将参加学术活动列入本科生必修环节。2014年,开设“绿色制药前沿论坛”,先后邀请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等10余名国外知名高校和国际知名制药企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前来举办专题学术报告,累计吸引全校1000余人次的参与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