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留守”

25.02.2015  13:25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时今日,王维诗中重阳节之感似乎更合留学生春节之情之景。由于海外各地人文环境和教育制度不同,留学生们春节回家的客观条件也不同,很多身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在春节里,只能用礼物和电波寄回一份对父母的思念。

    我曾有过一段留学经历。当我远在千里之外的时候,母亲依然会在家整理我的房间,每逢春节会放盆水仙花,门上贴一个“”字。但在电话和视频里,她有时会发牢骚:“上班已经很累了,双休日还要帮你整理房间。”“反正我又不住,也没人要看,你觉得累就别弄了。”“你还不懂。”母亲没说错,刚出国的我还沉浸在对外面世界的兴奋中……

    我问身边和我一样留学的朋友,每个人都会告诉我,“即使你离开家,不管多久,父母还是会把孩子的房间整理干净。”原来,这是个常态,我不是特例。那些年,我在异国他乡奋斗、迷茫、失意……当再次来到纽约,遥望“自由女神像”的我,内心却没了翻滚。我已明白,对父母而言,不管我们走多远走多久,在他们心中我们就是“一个在外打拼的孩子”。

    孩子打拼在外,父母在家,这是一种特殊的“留守”。记得父母和同为留学生朋友的父母,嘴边总挂着一句话:“家里不缺钱,你该用的就用;我们不想你,家里挺好的,你如果喜欢那边,你就别回来……”记忆里,这话父母从我第一天踏出国门开始就没停过,但却是一句五味杂陈的“谎话”。留学生在国外学习工作和生活,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远在千里之外父母的心,短信、电话、QQ、微信,父母用尽一切所能想象到的方式,关注着子女每分每秒的生活。

    从开始的厌烦到渐渐的理解,亲情和对家的思念把我融化了。从2013年开始,我一直在关注留学生群体和他们的父母。这群留学生中,最小的16岁,最大的30岁;有15岁就开始离开家生活的,最长在国外10年的,有还在读高中的,也有已经在异国结婚工作的。

    留学并不是富人的专属,千万留学大军中,有很多工薪家庭的孩子。留学对于工薪阶层的父母来说是一件如履薄冰的事,但他们可能愿意把100元里的90元给孩子,把压力和孤独留给自己。这样的家庭,留学是父母给子女的额外“恩惠”,这样的家庭,父母内心会很矛盾。自己辛苦赚的钱,把自己最心爱的人送到千里之外,他们心里很明白,孩子将来越走越远,可能永远都不回来,而自己要在生活工作中努力维护“强者形象”。

    随着留学时间和自身成长,我又明白了,没有不缺钱的人,没有一帆风顺的家庭,更不会有不想念孩子的父母,有的只是父母“编织”的美好景象,让在外的子女安心生活。对着在大洋彼岸的子女,他们每天要“撒谎”。

    每次采访后,我会邀请每一位父母给自己的子女写一句想说的话。“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只愿你在那里好”,父母之间都素不相识,但他们想给子女说的话,都是异曲同工。距离产生美,我想也适用于每个家庭,这种距离牵着亲情,再远再久都不会断。

    有一种“”,是常常会装着不在乎,只是把“思念”留在心底;有一种“留守”,看上去并不那么寒碜,只是把孤独和压力全留给自己。

    留学,毕业,回国,当再次看到母亲时,她说了一句平淡无奇却冲击我内心的话,“这几年不给你收拾房间,你回来住哪里?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顾一帆 摄影报道        编辑:实习生 吴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