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免试生活动 杭州有所小学别出心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丢”东西

24.01.2015  00:22
              期末临近,学校免试生活动也陆续开始。上周,金都天长小学一年级全体学生来到青少年发展中心Do都城,他们的免试生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系列任务挑战。活动开始前,老师还给每个学生发了一瓶矿泉水,要求各自保管好水瓶,活动结束后回收。
          原来,真正考验学生的就是这只小水瓶,学校希望考察孩子的行为习惯和解决困难的能力。3个小时体验结束,134人中有29人丢了水瓶,其中25人找回了水瓶,还有4人空手而归。 
            谁丢了水瓶?怎样找回的?所发生的一切,都逃不过任课老师的法眼。本报记者跟着学生体验,记录下了整个过程。
          就是为了制造“”的机会
          记者也领到一瓶380毫升的矿泉水,拿在手上刚刚好。随着体验项目一个接一个,这瓶水显得有些碍事了——每每想记录时,腾不出手。这时,记者才意识到老师选择矿泉水瓶一定有原因。
          果然,活动负责人郑文裕老师说,选择矿泉水瓶有三点考虑:一是不易携带;二是每个人都一样,更容易混淆;三是能解决学生的饮水问题。不过,有心的老师为了发挥水瓶的最大功效,特地为每个水瓶标号,和每个学生对应。这样一来,谁丢了、谁拿错了一目了然。
          郑文裕说,学校的初衷就是要给孩子创造“”的机会。“丢东西并不一定是坏事,重要的是丢的过程,为什么会丢,丢了之后怎么办,这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地方。
          没想到,活动一开始就给郑文裕出了个难题——有一个班的学生集体背着书包参加体验。“把水瓶往书包里一放,肯定不会丢,这样不行!”为了让活动有效果,老师要求所有学生卸下书包手拿水瓶。
          学生丢瓶后的三种表现
          体验开始没多久,一个扎马尾的女生慌忙跑来找老师——她的水瓶不见了。女生很紧张,找了一圈都没有,急得快哭了。“老师,你能不能帮助我?”她一脸委屈,把自己刚刚去过的地方都报了一遍。最后,在老师帮助下,终于在面包房找到了水瓶。“她的第一反应是要尽快解决问题,而且思路清晰。”一旁的班主任说,这个女生平时在校表现就不错,也是班里的小干部。
          活动过半,有个男生也丢了水瓶。他二话没说,四处找自己的妈妈。本来,为了避免家长过多干涉孩子的体验,家长志愿者都被安排在和孩子不同的小组。但这名男生并没有去找水瓶,而是第一时间找妈妈。“我以前就注意到了,这个男生喜欢依赖父母,平时在家也都是父母包办。”该小组的任课老师说。
          比起前两种情况,第三种情况则是老师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不在乎、无所谓。事情就发生在“空手而归”的4个学生中。有2个学生丢了水瓶后,并没表现出紧张和担心,也没想要找回。“这两个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不在乎,平时对老师的话也不理不睬。”郑文裕说,其中一个孩子,父母离异,一直是爷爷奶奶在带,应该是隔代教育的问题。
          “”瓶子的背后有家长的影子
          参加体验的134个学生中,29人丢了水瓶,丢失率超过21%,其中25人主动找回水瓶,4人没有找到(或是没去找)。对于这样的“丢失率”,学校老师并没有表现出意外,甚至觉得“丢得好”。“我们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封闭的环境,让孩子体验‘丢’的过程。一旦孩子丢了东西,他的感受肯定是非常深刻的,比老师一味说教更有效果。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过程都被记录下来,而这将成为几位一年级班主任的珍贵资料。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虽然这些孩子才刚入一年级,但个体差异已经很明显了,尤其是在行为习惯上,这正是小学低段很重要的一点。“比如有的孩子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希望别人都依着他的喜好来做。我发现这个孩子的父母平时很少管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宠着,父母没意识到问题出在哪,有了这次的‘真实案例’,就可以做进一步沟通了。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中明确要求家长在过程中不作任何提醒,但老师发现绝大部分家长仍然不愿“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