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利集团创始人、浙商传奇人物沈爱琴逝世

03.08.2016  09:07
    朗朗神州,祚传千载;漫漫丝路,泽遗百代。       有个小女孩曾在梦里见到一位女神,手持彩练,当空起舞,手中的彩练变幻出七彩云霓,在阳光的照耀下化为祥云朵朵,布满了全世界的天空,而地上所有的人都在仰望,为之惊叹,折服。       女孩说,她看到的彩练,正是她织出的中国丝绸。       这个女孩就是沈爱琴。       昨天的杭州作为丝绸之府是哀伤的,惋惜的。清晨时分,万事利集团发布讣告,万事利创始人、浙商的传奇人物沈爱琴逝世了。随后,朋友圈里不断有企业家朋友发出这则消息,分享与沈老接触的点点滴滴,来感怀她对晚辈们的照顾提携。       出身蚕桑世家耳濡目染 而立之年临危受命接绸厂       1946年12月,杭州市笕桥镇一户姓沈的大户人家生下了一位女婴。这位女婴是沈家的长房长女,大家都希望这个孩子能振奋积弱已久的家族,重现昔日的兴旺辉煌。当时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位女孩不仅振兴了沈家,更是迭创了奇迹。       笕桥沈家是蚕桑世家。他们有自己的桑园,蚕房和织机在笕桥镇首屈一指,蚕丝和丝绸面料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东洋。沈爱琴在蚕房中长大,看着一个个茧子缫成丝,在家人的巧手下织成美轮美奂的丝绸。       此生,她注定与丝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年她正好三十岁,临危受命担任笕桥绸厂厂长,带领着22位刚放下锄头的农民,依靠几间破旧的平房,从17张原始铁木织机开始起步。       而且她身先士卒,每天带着两名职工赶集,总是把邻近的集镇让给家里比较困难的职工,自己骑着自行车,往最远的集镇跑,把萧山、富阳那些邻近郊县的集镇都跑了遍。一年下来,一辆崭新的凤凰自行车,硬是被她骑得散了架子。       她就是用这种最原始的销售方式,把笕桥绸厂生产的丝绸被面全部销了出去。笕桥绸厂创办才两年多时间,原先几间破瓦房已经无法容纳绸厂快速扩张的规模了。       可当时的杭州,既有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这样的东南亚最大的丝绸厂,还有红雷丝织厂等数十家国营绸厂,笕桥绸厂在他们中间排不上号,挤不进他们的行列,但沈爱琴心里憋着一股劲,她一定要让笕桥绸厂也给杭州这个丝绸之府增添美名。       告别旧模式跨出杭州走向全国 更在海外一炮而红       沈爱琴第一个要突破的,是杭州的地域限制,告别当时通过供销社和集镇式的销售方式。       虽然笕桥绸厂只是笕桥公社的绸厂,她却觉得杭州这片天地实在太小了。笕桥绸厂要发展,就要走向全国。她率先瞄准了北京王府井百货商店——当时是中国最大的百货商场,她亲自前往拿下这个项目。       对方看中沈爱琴敢于主动上门寻找合作机会,当时放眼全国只此一家。沈爱琴万分感谢,为了不给对方添加压力,她与商场签的是代销协议,按期结算,并且可以无条件退货,主动把风险和责任揽到自己头上。       那一年,光是王府井百货商场就让沈爱琴赚了6万多元净利润,每提到这件事,她总是很动情:“这是笕桥绸厂的第一桶金,是迈向全国的第一步。”       沈爱琴用二十多年时间,把一家原始落后的小绸厂打造成为中国产能最大、效益最好、品牌最响的丝绸企业,万事利商标很多年内一直是丝绸行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       2000年秋,当时国家主席江泽民出访美国。为了让美国民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在此期间举办一个“中国文化周”,要选派一家企业组织一台节目作为文化周的重头戏,既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神奇,又要映射当今世界的时尚潮流,最终专家学者们选中了丝绸,又在丝绸行业选中了万事利。       国家有关部门的指令直接下达到万事利,沈爱琴知道这个任务的分量,也明白了中国丝绸人的一份光荣和责任。经过精心准备,万事利组织的“黄河之梦”丝绸时装展示会在世界著名的纽约贾维茨展览中心举行,反响空前热烈,掌声一波盖过一波,只有400座位的演示厅,竟然挤进了1000多人。       企业改制说到做到 以丝绸产业为主多元化经营发展       这一年,万事利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以明晰产权为目的的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根据当时规定,必须由公司创始人、法人代表沈爱琴控股,实现责、权、利的全面对接。这样的改制,对万事利未来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改制完成后,沈爱琴面向全体职工述说了自己的肺腑之言——       “改制是为了完善机制、促进发展,万事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有了今天的成就,作为控股股东,我更大的作用是一个决策者的作用,万事利是社会的,财富也是社会的。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国家贡献财富、并提供就业。所以,与其说是大家为我打工,不如说我是为社会尽责,为大家打工。       “万事利的发展最终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万事利也要面向社会发展,会更加充分地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同时让社会分享万事利的发展成果。万事利会成为一个公众公司,充分社会化。       “万事利坚持丝绸主业不动摇,要让万事利的旗帜一直飘扬在中国丝绸工业的最前沿、最高峰。同时,万事利也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成为世界丝绸工业的翘楚。同时,要带动并促进中国成为世界丝绸的生产中心、研发中心、创意中心。”       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她率先延伸丝绸产业链,将丝绸产业扩展为丝绸为主,其他经纺并举的局面,并扩大产品涵盖面,充实服装生产业。同时,注重资产经营,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盘活集团资产。早在上世纪90年代,沈爱琴就有收购当时的丝绸上市公司——杭州凯地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想法,只是当时多方因素未能成功。       此时的万事利不仅在丝绸主业上做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同时,在多元化经营方面也卓有成效。       生物科技是万事利很早就开始的主要产业之一,改制后,万事利投入3800万,在杭州市余杭区建成高科技示范园区,集特种水产品工厂化养殖、种苗繁育、品种改良、水产饲料研究开发于一体;杭州文化商城是万事利集团的另一个大手笔,整个商城占地50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是浙江图书流通和交易的龙头,年交易量华东第一,是杭州乃至浙江省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工程;2003年万事利收购了注册资本1500万元的浙江省国投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医药流通领域架设销售网络,2004年,经政府批准,万事利医院正式成立,2005年,万事利又斥资8038万,收购杭州市第四人民医院65%的股份,首开中国民营企业收购国有医院之先河。       退休后的丹青墨缘       万事利的丝绸缎面天天穿到画室       退休后的沈爱琴,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书画。       一开始,沈爱琴到位于笕桥街道的民进书画院里学;三年前,索性在家对面的写字楼里开出了一间画室,名为“丹青墨缘”。       于是,沈爱琴开始天天到画室“上班”了。每天早上八点多,沈爱琴就一身中式裙衫,仪表端庄地出现在画室里,泼墨挥笔,一直要待到下午四五点。       沈爱琴并无绘画基础,但从小喜欢美术,以前在万事利工作时就跟着一位工程师学书法,退休后,沈爱琴全身心地沉浸到书画的世界当中。       民进书画院的三位画家李明、杨德余和周镜尧也成了沈爱琴的良师益友。李明擅绘牡丹,这也是沈爱琴最喜爱的题材,从最基础的白描勾线开始学,慢慢学习设色,学习没骨。李明有时有公务来晚了,沈爱琴就会看着画犯愁:“老师怎么还不来?”       在李明看来,沈爱琴对色彩的感觉很精准,大红也好,粉红也好,再饱和的色彩也能调教得艳而不俗,这也是她几十年浸淫丝绸艺术中熏陶而来的艺术修养。       有一次,沈爱琴与三位老师琢磨着创作一张“紫气东来”,用什么花表现?大家想来想去,沈爱琴提出“紫薇”。过了两天,大家就发现画室里多了一盆开得花盛叶茂的紫薇。原来沈爱琴让人把家里那株种了十几年的紫薇树折了一段花枝,栽种到盆里搬进了画室。       慢慢地,画室人气越来越旺,不少离开万事利多年的老员工都赶过来与沈爱琴一起“玩书画”,画室里有了专职的清洁阿姨、烧饭阿姨,连双休日都有人值班,俨然一个小公司。       沈爱琴是画室里最爱美的人,万事利的丝绸缎面被她天天穿到画室,即使泼墨写意,她竟然能墨不沾袖,依然整洁。她常说,衣服不需要多好,但是要清爽。有一次,沈爱琴悄悄把杨德余拉到一边,说:“杨老师,就算没有空,也要把衣服动手烫烫平。”渐渐地,画室里的人也对着装讲究起来。       杨德余虽然在绘画上是沈爱琴的老师,但是生活当中,他却喊沈爱琴“师姐”。他说:“师姐在生活上、做人上对我是亦师亦姐,非常照顾我们。”每次去周边采风,沈爱琴总是安排杨德余与李明、周境尧三位画家住单人间,“你们是老师理应上房。”而自己却婉拒了单人套房,与女伴一起挤双人房,“这样不浪费。”作者 谢晨 李如艳
1-7月浙江网络零售逆势增长10.6%
  中新网杭州9月14日电(记者 郭其钰 实习生 苏礼昊)14日于杭州举行的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奎介绍,1至7月,浙江累计举办促销费活动近1600场次,实现网络零售额超1万亿元,同比增长10.浙江网
浙江近五年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长21.1%
  中新网杭州9月10日电(钱晨菲 徐翘楚)“浙江正在加大投放,补齐基础研究的‘短板’。据统计,浙江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从2015年的26.浙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