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越剧在天涯海角生根发芽

29.03.2016  08:08

    越剧诞辰110周年,全国戏迷齐聚嵊州共话传承

    金华春苗艺术中心越剧社在嵊州施家岙为戏迷表演《情探·活捉》。 杜文烨 马玉龙 摄

    本报嵊州3月28日电 为纪念越剧诞辰110周年,嵊州市邀请全国近300名越剧戏迷回“娘家”,举办首届全国戏迷大会。这两天,戏迷们在魂牵梦绕的越剧故乡流连不去,施家岙的一座古戏台都能让他们驻足良久:曾经有多少传奇演员,在这戏台上长袖翻飞……

    戏迷票友们的热情让齐聚嵊州的越剧人认识到:戏迷票友是越剧在当代传承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越剧人开拓创新的信心、支柱。一出戏只有在戏迷心里扎下根,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抓不住观众的心,越剧的市场经营就是一句空话。

    由此,首届全国戏迷大会28日的论坛讨论显得尤为热烈。省内外戏迷和剧院、剧团管理者们争相发言。许多人说,他们深爱越剧,盼望有更多、更好的越剧出现在舞台上。许多人意识到,越剧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文化,也是一个巨大的演艺产业,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众多戏迷盼好戏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不仅在江南地区,越剧在云南、贵州、新疆等地也拥有大批粉丝,每一个“越迷”都用自己的方式眷恋着这一伟大的艺术。

    来自新疆的戏迷张凯越说不尽自己与越剧的情缘。“7岁的我,在部队大院的礼堂里第一次看到越剧电影《五女拜寿》,那些小姐和相公是那么漂亮和英俊……”张凯越把《五女拜寿》的剧照小心翼翼挂在床头,每天这些“神仙姐姐”伴她晨起夜眠,一个越剧梦就此孕育。20世纪80年代,越剧名家赵志刚在天山牧场拍摄《沙漠王子》,张凯越觉得“自己从没听过这么深情隽永、优美扣心的调子”。1990年,她得到第一盘越剧磁带,视如珍宝。

    现在的张凯越已是名资深戏迷。2015年,她来到嵊州越剧艺术学校,上了两个星期的戏迷培训班,了却一桩心愿,感到无比幸福。她说:“越剧之美,不限于地域,只限于传播。只要有好的传播方式,越剧就能在天涯海角生根发芽。

    张凯越的话引发许多戏迷的共鸣。来自云南昆明的戏迷李燕说,现在昆明的戏迷,既有支边的老一辈上海人,又有在当地经商的江浙沪商人,更有痴迷越剧之美的年轻本地观众。李燕曾赶到上海拜访老一辈越剧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两位老人对越剧传承非常重视,亲自一招一式为我指点示范,临走时还题词赠别,让我很感动。

    来自北京、陕西、安徽等地的戏迷也分享自己的故事:他们有的组建戏迷组织,有的自费聘请老师指导,有的戏迷还捐出仓库、厂房做排练场……

    戏迷们还带来一个共同的问题请“娘家人”解决:当前越剧的演出规模还“不解渴”。当年明星版越剧《梁祝》巡演全国,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戏迷们现在讲起来还满是留恋。能在家门口看上更多更好的越剧,是全国戏迷最大的心愿。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裘冬梅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