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研创新推动台州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当前,台州具有发展工业机器人的雄厚基础,在装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优势明显。今后要进一步发挥并挖掘现有的科研力量,加强科技创新,依托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力争实现台州工业机器人产业化,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强市添砖加瓦。
一、台州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现实基础
(一)产业基础
当前,我市工业机器人产业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有钱江摩托、通宇变速、永强集团、双环传动、海德曼机床等10多家企业进入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其中钱江摩托规模较大,是国内较早介入机器人研发的企业,东部数控、中星数控、玉环县坎门机床厂等4家企业为机器人整机生产企业,其余企业为机器人关节等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而在与机器人发展密切相关的装备制造业上,我市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2012年,我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5亿元, 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44.6%,成为支撑和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模具制造、缝制设备、泵与电机、数控机床、医疗器械设备、农机设备等行业初具规模,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影响力。截止目前,全市装备制造领域拥有22个“国字号”制造基地 ,11个中国名牌产品,20个中国驰名商标,13家上市公司,多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二)市场基础
近年来,随着企业用工成本的逐年上涨,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企业“机器换人”的热情高涨。据《2014年台州市“机器换人”百项示范项目计划》的安排,2014年我市将在医药、汽车、机电、专用设备、金属加工等领域,实施“机器换人”项目10项,总投资105.59亿元,其中当年投资34.46亿元,预计占全市工业性投资的5%以上。通过大量使用机器人作业,预计能减少用工人数1.3万人,节省人工成本约4000万元,同时生产效率也将大幅提高。如在用工密集的机械行业每个员工年均产值能提高3-5倍左右,经济效益相当显著。去年工信部出台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我国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而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就已达200-300左右。据此推算,未来5年我市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至少在每年2000台以上。
(三)创新基础
截止2013年,全市共有省级企业研究院22家(居全省第3位),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11家,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221家。截止2013年,我市共有国家级创新型示范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49家,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378家(居全省第4位),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09家。公共创新平台不断涌现,先后建成了台州(上海)科技园、浙大台州研究院、中科院台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上海高校台州技术转移中心、台州中科先进制造装备数字化设计中心、中科院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安交大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黄岩示范中心、中科院沈阳计算所台州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总投资6620万元的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2号研发楼已交付使用,总投资3400万元的中科院台州应用技术与产业化中心大楼动工建设,台州科技城(科技创业园)正在前期谋划中。企业方面,钱江摩托于2012年成立了钱江工业机器人研究院,集减速机、交流伺服驱动系统、运动控制器等三大关键零部件和整机生产于一体,打破了德美日的技术垄断和产品垄断。双环传动公司自主研制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机,成功开发可应用与航空航天与军事等高科技领域的样机。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拟建设省级机电一体化工程研究中心,加强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
二、对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正视产业现状,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应用领域
发展台州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既要正视我市虽然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不占绝对优势的局面,规避机器人产业发展大而全的想法;又要与台州制造业的实际紧密结合,注重走高端突破、发展特色产品、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道路。
1.明确产业发展重点。近期,台州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要注重服务本土企业以积攒实力。要把企业的精力引导到开发在汽摩及配件、医化、模具塑料、家电、缝制设备等主导行业中适应性强、灵活度高、成本低的专用机器人上来,发展具有“本土化”特征的产品,打破国内外大公司的技术和市场垄断,创出一条新路。同时扶持一两家具备较强实力的大型企业积极开拓整机制造业务,整合产业上中下游,为将来进一步完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打下扎实基础,寻求跨越式发展。
2.突破关键零部件领域。工业机器人产业目前的利润分配格局是上游最高、下游次之、中游极低。目前国内350多家工业机器人企业做上游的不到10%,而扎堆下游的企业却占到86%以上。我市企业在减速器、伺服电机、数控机床等方面都有较为扎实的基础,在产业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发展上大有可为。现阶段建议鼓励本地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上去,力争在关键零部件上占据市场,参与标准制定,获取主导权,从侧面突围国内机器人企业在产业下游互相角力的困局。鼓励、扶持企业研发减速机、交流伺服驱动系统、运动控制器等的研发和生产,形成有技术优势、能占据技术高地、可以产生丰厚利润的关键零部件产业。
3.在服务中小微企业中求发展。当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窄、单体费用高、维护难、操作复杂,让中小微企业望而却步。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在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中小微企业引进工业机器人却又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台州的机器人企业要盯准中小微企业欲“机器换人”而不得的窘境,率先研制出适应中小微企业需要的机器人,并提供设备维护、工艺改造、人员培训等配套服务,弥补市场空缺,迅速发展壮大。
(二)加强研发投入,招商引资(智)与自主研发并重
要在“引进来”的同时,要加强自主培育和自主创新,组织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攻关,鼓励现有装备制造企业依托自身优势,进入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有关部门要在工业机器人应用示范推广、开展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上有所作为。
1.加强产业招商工作。围绕我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重大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机器人产业知名企业,重点吸引一批能够产业化的机器人制造项目和具有较高机器人研发水平的技术团队项目落户,力争实行整机带配套的产业链招商,努力实现“引进一个人或团队,突破一项关键技术,发展一个产业”。同时,要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努力推动机器人产业核心技术及部件的国产化。
2.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在医化、机电、专用设备、新材料等重点行业,积极推进与中科院、浙大等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机器人研究院,推行“一院、一企、一园”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建立一个研究院,扶持一家企业的发展,支撑一个产业园的形成,为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创新支撑。设立机器人研发专项扶持基金,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结合、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先行先试。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并购国外中小企业等方式获取技术,提升产业层次。
(三)着力破解要素制约,优化产业环境
1.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积极引导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对接,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强对中高级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等政策,积极实施职工技能培训计划,促进企业职工技能发展与素质提升。完善高层次专业人才培育和引进政策,鼓励高层次“机器换人”人才与有关企业合作对接,培育科技创业企业家队伍。依托国家重大专项、科技计划、示范工程和重点企业,培养工业机器人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鼓励海外专业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
2.加快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坚持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机器人产业的体系,拓宽民间资本进入机器人基础研发等高风险创新领域的渠道,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和融资。结合我市民间投资创新示范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验区建设,探索建立机器人产业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引导专项资金、科技小额投资管理公司,加快发展创投基金,加快科技保险和信用担保等机构发展,着力构建“创投投一块、担保保一块、银行贷一块、政策补一块”的多元化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体系。
(四)加大政府扶持,做好产业布局及服务
1、试点谋划与产业园区相结合。机器人产业大发展是信息化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不断融合的必然结果。建议我市将工业机器人产业列为“十三五”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制定出台相关的产业发展规划。要统筹协调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在温岭、玉环等基础比较好的县(市、区)选择开展工业机器人产业试点,积极谋划“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扶持若干大型机器人制造企业,以点带面,全面拉动台州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2.优化政府服务与政策扶持。在产业政策上加强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金融财税政策支持,对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给予税收等政策支持。制定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适时提高整机出口补贴;对于产业化初期用于智能制造示范工程的国产机器人给予财政性奖励,对于一些有危险、有毒、有害工作岗位,制定必须以机器人代替人工等指导政策。
3.建立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立工业机器人产业联盟,在行业、院校、企业间着力开展“机器换人”联合研发和科技合作,做到业内信息共享互通,关键技术合作突破,优质项目共同分享,形成多家企业齐头并进、行业合力发展的良好局面。引进和培育研发有能力、开发有实力的机器换人服务平台,组建“机器换人”产业技术联盟和服务中心,加速“机器换人”和信息化的融合,构建专业的网上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机器换人”技术支持,在线发布政策、行业解决方案、企业典型案例等。(椒江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