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的平台

02.01.2016  10:32

  “同学们,地壳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呢?”在浙江桐乡市茅盾中学赵平老师的地理课上,同学们正在学习《地壳运动——海陆变迁》,随着赵平老师按下开关,教室里突然暗了下来,仿佛进入了黑夜,教室上空的球形投影仪中出现了大陆板块与各个大洋,随着电脑模拟海水抽干的过程,海底的地貌渐渐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看着这样生动的地理课堂,记者眼前一亮,这个课堂上不再是老师指着课本上平面的地图,让大家想象一下。通过电动地球仪以及教室后方的超大环形银幕,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同样的知识,学生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感知。

  “我们学校的中学地理专用教室是由‘地球、地质地貌模拟室’、‘水文、气象、土壤实验室’和‘人文地理活动室’三部分组成,是为适应新课改,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而专门建设的现代化互动教学平台。”茅盾中学校长施学斌告诉记者,“现在学校所有的地理课都在这里上,我们通过数字化教学设备,为课堂教学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地理素材,更生动的地理学习情境。同时也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茅盾中学的这个地理创新实验室,是浙江省教育厅于2014年通过升级专项探索资助建成的9个普通高级中学创新实验室之一。除了课堂学习,学生们还会去附近的居民区分析垃圾回收站的分布是否合理、调查河流是否有污染、用仪器观察空气的温度与湿度、自己动手画出适宜种植水稻的范围等等。

  “这一届高二有800个学生,其中574个学生把地理作为了高考的选考科目。”对于这样的教学成果,赵平老师非常自豪,这一创新实验室的建立,让越来越多的茅盾中学学子爱上了地理课,还有不少学生已经开始咨询哪些大学开设有好的地理专业。

  茅盾中学这样“高大上”的创新实验室,只是浙江省推进创新实验室建设的一个缩影。同样既吸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升学习效果的还有嘉兴高级中学的政治创新实验室、杭州十四中学的生物实验室等等。

  如桐乡市茅盾中学的学生们爱上了地理课,并把地理作为高考选考科目之一相似,杭州十四中的不少学生也爱上了生物课。这不,得益于杭州十四中生物创新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的自主创新平台,施竟成等10名同学想出了通过生物基因工程原理保护杭州古建筑,经过半年的实验,他们的设计思路得到了印证。今天9月27日,这10名同学组队参加了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举办的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他们的设计获得了生物学顶尖科学家的认可,在与众多名牌大学生的竞争中,一举获得了银奖。

  提到生物科学,高二一班的黄羿珲讲话的语气都变得正式起来,他告诉记者,生物科学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做实验前都要先洗手、消毒:“我已经开始看大学的生物教程了,高考想选生命科学专业。”

  “创新实验室的建立,让学生们有了一个寻找自己兴趣点的平台,学生们只有自己多动手,才能发现是不是感兴趣。不管是面对新高考还是学生的长远发展都非常有益。”杭州十四中校长邱锋带着记者参观了“生命科学探究性实验室”和“人体生命科学馆”:“我们的实验室使用率非常高,学生们有想法时周六周天都会来实验室。实验室建好后,平均每学期这两个实验室都要开设3门选修课,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500位学生完成了相关的校本选修课程学习,其中很大一部分同学决定选择生命科学相关的专业作为大学继续深造的方向。”

  “创新实验室是浙江省为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分层分类课程教学需要、融合学习内容、学习特征和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学习环境。”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施建国告诉记者,“创新实验室建设以学科核心观念、思想和方法为指导,恰当配置和使用仪器设备和技术,组织开展研究性教与学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据施建国介绍,浙江省创新实验室建设相比于相邻的上海和江苏起步较晚,在去年探索建设9所创新实验室后,今年正式启动,投入省级专项经费3600万元,首批遴选资助全省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建设140个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创新实验室,为分层分类走班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撑,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16年,全省将根据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推进创新实验室建设,省级专项将资助建设100个普通高中选修课创新实验室和200个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实验室。

(本文来源: 人民网     责任编辑:余晓展)

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