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创新实践育人载体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18.08.2015  20:15

浙江大学以“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为主题,组织151支团队约2600名大学生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用实际行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推动非遗文化发掘,服务文化软实力提升。组织大学生深入新疆阿克苏、西藏拉萨、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陕西西安、云南景东、广西宜州、福建泉州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以“微村志”、纪录片、摄影、调查报告等的形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推广和调查活动,访谈非遗传人、挖掘非遗故事、保护非遗文化。学校还专门成立国内首个学生社团——浙江大学学生“一带一路”研究会,组织首批300余名会员分赴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泉州,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西安、“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四川自贡以及“塞上江南”——宁夏银川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丝路文化主题调研实践活动,服务区域文化软实力提升。

助力环境资源保护,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组织大学生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水资源质量状况调查、水资源保护等实践活动,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一是开展科普推广与政策宣传,在甘肃兰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深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广泛宣传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科学知识与法律法规,影响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参与水资源保护与防治。二是开展水污染调查与水政策研究,组织实践团队在河南南阳、吉林通榆等地通过水质监测、走访调研等手段充分了解实践地区水资源开发与治理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提升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三是加强校地合作,引导实践团队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交流合作。在浙江杭州、台州等地,同学们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平台和智力优势,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实践所在地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实际问题,服务区域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投身弱势群体公益,服务社会民生发展。组织开展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关怀城市民工子女、关爱社会残障人士等服务弱势群体公益实践活动。一是开展关心农村“留守儿童”专项行动。在陕西西安、新疆伊宁、和田等地的特殊教育学校,同学们实地体验教学过程,开展特殊人群教育现状调研,为特殊教育发展建言献策。二是开展关爱城市民工子女专项行动。在城市地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同学们与“小候鸟”一对一结队,通过课业辅导、心理关爱、亲情陪伴等形式帮助“小候鸟”健康成长。三是开展关怀社会残障人士专项行动。在浙江缙云等地的“残疾人爱心驿站”,同学们开展医疗帮扶、志愿服务、技能培训等活动,帮助残疾人减缓身体疼痛,提升就业技能,增强社会适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