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本末倒置
09.12.2015 13:05
本文来源: 教育局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教育战线落实国家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和教育部对此已经做出了重要部署,各高校也积极响应,出台了各具特色的实施方案。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势大好时,也要警惕出现盲目跟风和冒进的苗头,特别是要澄清对创业教育的一些误读和误导。其突出表现有三:一是视野狭窄,将创业的“业”简单理解为“企业”;二是急功近利,盲目鼓励学生脱离专业学习过程,过早介入创业实践;三是本末倒置,过于强调创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简单地以是否创业成功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忽视了健全人格的养成。
事实上,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就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能在各个领域建功立业的优秀人才。因此,真正“建功立业”的人可以说都是创业者。创业的“业”并不仅仅是“企业”,以创造性的精神和能力成就事业都可看作创业。创办企业固然是创业,创新管理模式、创办社会组织、创新研究领域、创建新学科乃至在就业岗位上从事创造性工作,都可说是在创业。如此理解创业,才更为科学全面。
大力推进创业教育也不能走向盲目鼓励学生脱离课堂、脱离专业、脱离学校而跻身商海,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个人成长的风险,而且会加剧社会整体的风险。青年学生们心中蕴藏着巨大的创业冲动和潜力,这是客观事实,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正是努力将学生的创业冲动和潜力转化为真实的能力。这样一种转化的过程离不开课堂教学、专业教育和必要的创业训练和实践。针对传统上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等不足,我们要大力加强创业实践环节,但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在为全体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并为特定学生提供精准指导扶持的同时,还要着眼长远,完善常规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更加重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意识普及和精神培育。
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创业教育不能本末倒置,过于强调创业之“术”,忽视创业之“道”,简单地以创业成败论英雄。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在此意义上,比起创业技能的训练,创业价值观教育更为重要,推进创业教育需要高度重视固本强基。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热爱,没有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没有宏大使命感的内在驱动,很难焕发出学生持续、强劲的创造动力,也很难实现高层次的创业成功。因此,开展创业教育要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等的培养。创业教育不能简单地以利诱人、以术导人,价值观的素养才是教育之本,才是决定学生能走多远、飞多高,能在多大的天地中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关键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在加强和改进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始终贯彻立德树人理念,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目标激励学生学习成长和创新创业。学校方面特别重视三个“三位一体”:一是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养成健康人格,提升综合素质;二是创业教育、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现在多样化的课程、讲座建设和持续推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变革。创业训练包括学生自主训练和导师指导的训练、创业竞赛等形式。创业实践包括有组织的观摩见习和学校自主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三是创新、创意、创业三位一体。创业的基础是创新,创新精神勃发产生创业的动能。创意是基于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势的一种考量。
为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协同育人非常重要。为了在学校内实现协同,学校成立了跨部门、跨学院的创业学院,着眼于整合各种创业教育资源,丰富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导师队伍,促进跨学科专业学习,完善创业训练环节。此外,还重视推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学校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推进创业教育,打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创业教育氛围。
(洪大用,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创业学院院长)
本文来源: 教育局
09.12.2015 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