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应立足当下
陈甦萍,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上海市长宁沪剧团团长。35年的演出生涯,她先后主演了50余台沪剧大戏,影响广泛,闻名申城剧坛。她先后荣获了上海青年戏曲演员会演“红花奖”、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上海“白玉兰”主演奖等全国和省市级奖项。2007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沪剧陈(甦萍)派艺术”被正式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4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上海市长宁沪剧团的沪剧《小巷总理》作为戏曲原创剧目中唯一一台沪剧参与展演,两场演出座无虚席,掌声经久不息。此前,主演陈甦萍已率领该剧走遍了上海17个区县,演出62场,所到之处,深受百姓追捧。上得了精品舞台,下得去基层社区,可见剧目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经得起考验。
将富有时代精神的社会热点作为剧目生产方向,是长宁沪剧团近年来的重要定位。原创沪剧大戏《小巷总理》的创作始于2013年3月,12月正式首演。该剧以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长宁区虹储居委会书记朱国萍为代表的居委会干部为原型,以一系列真人真事为蓝本,集中展现居委会干部以真情和智慧在小街道中的大作为。采访原型、蹲点街道、组织专家研讨……《小巷总理》的创作和演出团队持续打磨作品,陈甦萍在剧中一改过往西装旗袍戏中“大青衣”的传统形象,钻研如何塑造一个有着鲜明时代气息的舞台新形象。
记者:2007年接任团长以来,您对于每年的演出剧目是怎样安排和规划的?
陈甦萍:接任团长时我就定下目标,每年排演一台传统戏,创作一台新戏。一路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一个剧团能否生存,一个剧种能否传承,很大程度上与能否经常出新戏、出观众爱看的戏,有很大的关系。
新戏的基本定位是,贯彻时代精神,富有现实意义。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废墟上的爱》、2010年描写上海世博会题材的《梦圆曲》、2011年献给建党90周年的《苏娘》,再到去年取材于身边人和事的《小巷总理》,都是以沪剧的形式尽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心、传递正能量的剧目。
作为一家中小型剧团,规模很有限,我们没有自己的编剧和导演,也不像大型剧院,写角色可以任意发挥,写到怎样的人物,就有怎样的演员来演。但这些年探索、实践累积下来,我们发展了一些关系非常密切的合作伙伴,其中包括国家一级编剧这样的优秀创作人员,有的已经熟悉到能把我们剧团演员的个性都贯穿到唱词风格中去,他们为剧本的质量提供了艺术的保障。而由于作品需要取材现实,我们的创排团队会做很多实际考察工作,叙述当下的故事,就不能闭门造车、脱离实际,要让角色走到观众的心里去。
记者:近一年来,颇受瞩目的《小巷总理》演出达60余场,那么剧团其他剧目的演出情况、全年的演出情况又如何?
陈甦萍:《小巷总理》被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题材纳入上海市委宣传部巡演计划,进行了全市62场遍布各区县的演出。此外,我们这一年来,其他传统戏的演出量近90场,全年合计150场。这个数字对于我们这个在职编制仅23人的剧团来说,在区县剧团中是领先的,当然也是超负荷的。
演出基本围绕包括上海公共文化配送平台、区县艺术年等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和渠道。演出相当密集,但我们一口气都不松懈,所到之处,我们的演出都会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甚至有300人的场次来600多名观众的情况。优质的演出效果也使我们接到的订单持续增长。
此外,我们也会带着沪剧这个地方剧种进行一些省际交流演出,刚刚结束的就是张家港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展演。就我个人而言,每年都会受邀到常熟、无锡、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举行公益讲座或是交流示范,以此来推广沪剧,增进沟通。
记者:这些年,剧团的人员情况怎么样?会遇到什么问题吗?
陈甦萍:我们的剧团从去年起更名为长宁区沪剧传承中心,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想,这一份荣誉要求我们不仅从作品上,也从人才上紧跟时代,不能吃老本。
在人员组成上,7年来,我们通过社会招聘有9名人员进入编制,舞美、灯光、乐队、演员都有,他们大多毕业于专业院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团队建设方面,我们的确会受到编制的困扰,不能如愿地按照人才梯队进行合理的排布和建设。每年我都要做通盘考虑,从人员最紧缺的部门下手。目前,我们剧团较有知名度的演员还不多。我也常常在想,以后的事业发展靠什么?沪剧传承重要的是要后继有人。
记者:你日常又是如何管理剧团的呢?
陈甦萍:长宁沪剧团现阶段是一个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剧团只有摆脱了经济的困惑,才有可能拒绝成为市场的奴隶。这也为我们全团定下心来创作弘扬核心价值观、“接地气”的剧目提供了保障。7年前,我在面对要不要当团长这个问题上非常犹豫。究竟如何才能在维持一个团队生存的情况下,能持久地在舞台上迸发艺术的生命力?事业单位的体制为我们节约了大量为生存而东奔西跑的精力,把我们的注意力全部交还给了艺术本身。
至于说剧团管理,我想一切源于我对这个团30余年的深厚感情,它从一份工作成了我的生活和责任。我定下规矩,每周召开剧团领导班子会议,两周一次中层干部会议,一个月一次全团大会,确保团里的所有情况让每个人心中有数。如发现有松懈,演出前就会加开会议,做思想工作和临阵动员,鼓舞全团士气。我清楚地了解每个部门、每个人的需求,我的管理或许只有这四个字:以诚待人。
35年,这里是我的起点、我的根。我常常反思,要求自己能对这个剧团也对自己有所交代。称不上非要有什么大作为,只能说一直都努力进步,不要辜负观众对我们的期待和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