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宝:立足学术研究 热心策划工作
刘光华先生是陕西汉中人,出生于1935年。1953年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由于学习成绩优异,195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大学毕业前夕,他就在《史学月刊》1957年第2期发表了《对“西汉初期的土地问题”的两点意见》,参与到风行全国史学界的土地制度讨论之中并崭露头角。
作为历史学者的刘光华,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秦汉史,再加上长期在兰州读书和工作的关系,关注的重点是秦汉西北史。但刘先生不仅是一位纯粹的学者,还是一位热心于学术,能够积极联络甘肃史学界、策划重大文化项目的优秀组织者。他在兼任兰州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时,就策划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好书,显示出了一位学术组织者的良好素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光华就组织兰州大学中国古代史的青年老师编著了《历代职官小辞典》,不仅在本书后记中将每个人的工作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版权页的署名也是非常独特的,即“刘光华主编,楼劲、谢玉杰、牟范、袁林、张金龙执笔”。刘光华能够这样尊重学生和晚辈的劳动,并以独特的署名方式来体现,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大度和坦诚。
80年代后期,刘光华协助赵俪生主编《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时,更展现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与人为善、兼顾各方利益、不计个人得失的优良品德。
《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共38万字,是1984年开始着手编撰的,原计划由兰州大学中国古代史的老师集体写作、赵俪生先生主编。后由于部分人员调离等原因,直到1993年才将书稿汇齐,因为是十年之间由不同的学者分头撰写,详略不一。《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的许多具体工作,尤其是统稿、修改、删减、润色等,都是刘光华承担并完成的,但他并没有一起署名主编,也从未听说过他为此自我表彰。刘光华后来协助谷苞先生主编《西北通史》,更是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西北通史》共5卷,每卷约50万字,其内容包括陕西、甘肃、新疆、宁夏、青海五省区,作者也遍及西北五省区,甚至还有远在广州的作者。刘光华不仅自己撰稿并主编了第一卷,而且后面各卷的组稿、审稿,甚至催稿和修改,他都像完成自己的专著一样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最终促成了《西北通史》的顺利出版。
作为甘肃史学界优秀的学术组织者,刘光华最重要的贡献是主持了《甘肃通史》的编写。如果说《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和《西北通史》是他协助学界前辈、自己甘做无名英雄的壮举的话,主编《甘肃通史》则是他退出科研教学第一线后,又走上前台,为学术界尤其是甘肃史学界作出的重大贡献。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刘光华先生就开始策划《甘肃通史》的编写工作,并与甘肃文化出版社达成了初步的出版意向。当时,笔者还在西北师范大学工作,受刘先生之邀,参加了在出版社召开的编写会议。刘先生分配我撰写隋唐五代卷,我也草拟了撰写提纲,后来由于工作重心的变动,还有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及所需资料的限制等各方面因素,我退出了《甘肃通史》的写作。2003年,《甘肃通史》的编写重新启动,由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和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出版集团的前身)共同策划立项,聘请刘光华先生负责其事。在刘先生的主持下,经过各位作者5年的认真撰写,到2009年出版了七卷本的《甘肃通史》。《甘肃通史》总策划周德祥曾提到,《甘肃通史》的主编刘光华先生,以耄耋之年,不惮其劳,总纂大纲,审读稿件,耐心细致地听取各方改进意见,撰稿过程中字斟句酌,呕心沥血,其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令人铭念至深。周德祥的这一评价从各卷作者处得到了印证。
《甘肃通史》是甘肃省第一部贯通古今,从远古到现当代,截至1984年的长时段通史著作,被誉为甘肃文化建设和出版的一座丰碑,得到了学术界尤其是甘肃史学界的充分肯定。这样重大的里程碑式的学术工程,由刘光华先生出任主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在甘肃史学界的崇高地位。
《甘肃通史》出版后,刘光华先生并没有停歇,又主持点校整理了260万字的乾隆版《甘肃通志》。这是甘肃省第一部通志,对于研究甘肃历史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50卷《甘肃通志》是清初陕甘分治后第一部全面反映甘肃历史的通志,具有重要的资料和学术价值。它纂修于雍正末年,因刊行于乾隆元年(1736),学界一般称之为乾隆版《甘肃通志》。
由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组织策划的《甘肃通志》点校整理本,聘请年过八旬的刘光华先生主持其事,正是看中了他在主编《甘肃通史》等集体项目上的奉献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今年7月,笔者去拜访刘光华先生,虽已85岁高龄,他仍然精神焕发、思维清晰。我们聊掌故、谈学问,真的是其乐无穷。
(作者:刘进宝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