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放松意识形态工作

14.02.2015  02:25
              这个世界并不太平,尤其是乌克兰东部仍在持续的枪炮声还勾起了我们并不美好的回忆:一个曾经执世界牛耳的超级大国在24年前轰然解体了,而它的余痛至今仍未消除。 
              回首苏联的分崩离析,意识形态管理的放松与紊乱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正如有学者总结的一样,“非斯大林化”拆毁了苏共执政的思想基础,“人道主义”搞乱了苏联党和人民的思想,“新思维”导致了苏共政治控制的衰变,而“选拔干部不讲政治”则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这段“亡党亡国”的惨痛经历告诉我们,要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首先思想认识必须统一,不能让那些披着“普世价值”外衣的观念乱了社会前进的方寸。 
              高校是青年人的主要集聚地,也是各种意识形态的生产地、集散地和斗争主阵地。一些舶来的思想往往先抵达高校,然后才向全社会传播,先进入青年人的头脑,然后才向各个阶层扩散。“五四运动”后的几十年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被正确认识和广泛传播,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学习、研究与宣传不无关系。而在取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课程的必修课地位后,苏联高校也成为制造社会动乱的渊薮。 
              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象牙塔内这种多元意识形态和文明话语间的对话、交锋与争夺格外引人瞩目。是传播与弘扬主流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还是不断发出噪音,沦为各种异端邪说的大本营?是突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教育主题,还是鼓吹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已经成为摆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前的大是大非问题。一旦解决不好,就会迷失方向,甚至铸成大错。 
              作为传递和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高校的确需要为各种知识生产提供相对自由的空间,即一些人念兹在兹的“学术自由”。他们因着“学术自由”之名,要求放松甚至放弃校园里的意识形态管理。但事实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学术自由,因为任何学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庇佑;而国家反过来也需要学术的支持,借助于科技、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以强化其统治的合法性。美国的高校如此,中国的大学又怎能例外? 
              其实,我们应该达成这样的共识,即自由地探寻科学与追逐真理,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而社会、人类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是与国家、民族、政治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名词紧密勾连在一起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前校长克拉克·克尔早就说过,“才智也成为实现国家目的的工具,成为军事工业复合体的组成部分”。所以,高校应该理直气壮地加强意识形态管理,把该负的责任切实承担起来。 
              抓意识形态管理,高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委书记、校长必须既是教育事业的行家里手,又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家。只有坚持“政治家办教育”“政治家管理学校”,才能确保高校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教育事业的人手中,才能确保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坚强领导核心。对校园里兴起的“非意识形态化”等错误思潮,学校领导要当战士、不做绅士,早发现早制止,不能置身事外,更不能给它们提供生长、蔓延的土壤。 
              与大学生打交道最多的、影响最大的是教师、辅导员。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就能很好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抓意识形态管理,也要抓好这支队伍建设。不让惯于抹黑、发牢骚、泄怨气的教师进高校、进课堂,要明白无误地告诉他们,必须守牢校园里每个知识传播平台的政治底线、法律底线与道德底线,什么能讲,什么不能讲。 
              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绩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要求上来,心无旁骛地开展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