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分钟内到达浙江任何角落的空中尖兵

25.10.2016  18:09

航空队开展索降训练。 冯健 摄

航空队参与反恐演练。   沈志良 摄

   浙江在线10月25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吴勇 通讯员 陈红威 俞涛) 90分钟内,可以到达浙江10万多平方公里土地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只守卫蓝天的“雄鹰”带给浙江人民的安全感。

  或是危急关头,或是盛会时刻,当低沉的马达轰鸣声由远及近传来,人们已习惯性地驻足观望,对着那在空中盘旋的蓝白相间的机身,行注目礼。这些喷涂着警徽和“浙江公安”字样的直升机,就隶属于执行空中安保任务的浙江省公安警务航空队。

  从浦江走失儿童搜救到遂昌山体滑坡应急救援,从G20杭州峰会到世界互联网大会空中安保……自2013年5月警用直升机开展任务飞行以来,这支年轻而有战斗力的航空队多次在重大任务中挑起重担、立下战功。

  这支盘旋在浙江上空的“雄鹰”平时是如何工作的?空中执勤和地面执勤有什么不同?日前,记者走近他们,为你揭秘幕后的故事。

   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冲

  初露峥嵘的平安卫士

  戴上专用隔音耳麦,省公安警务航空队副队长徐荣焕、飞行大队大队长陆华来稳稳地坐在AW139直升机的驾驶舱内,面对一个个亮起的仪器灯,陆华来对照手中的飞机检查清单,逐项进行起飞前的检查调试。路面机械师打出起飞手势,紧接着旋翼飞快转动,直升机迅速升至空中。翱翔了10多分钟后,直升机缓缓降落,强大的风力让周边的人不由地向后倒退。

  采访当天,航空队正在例行训练。“这是个简单的起降动作。”陆华来说,“对于承担空中安保任务的每一个警航队员来说,这是基本功。

  前不久的国庆长假,徐荣焕和陆华来、张军良、王楠等多名飞行员一起,参加了省公安警务航空队、省高速交警总队、杭州市公安局联合执行的巡逻任务。犹如盘旋在城市上空的雄鹰,航空队为市民们出行、游玩保驾护航:在距离地面200米的空中,空中任务员轻轻按动手中的按钮,一辆超速车辆车牌当即被镜头锁定,“咔嚓”一下,清晰的画面同步通过系统,传递到地面接收装置……

  说到空中巡逻,陆华来颇有感触地说,地面交通信息突出一个点,空中可看到全局,不但能看到哪个点堵,也能看到这个点的周边情况,对交通情况研判处置快速有效。

  机库里,1架AW119、3架AW139警用直升机整齐排开。记者看到,几架警用直升机都配备了救援绞车、索降、货钩、担架等设备,还配备了红外摄像系统,最大航速可达每小时300公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若发生重大灾情或突发事件,尤其在交通堵塞路段和车辆、人员难以到达的地区,警用直升机将直接飞至事发点上空,并利用绞车等设备在空中展开紧急救援。

  “1架警务直升机的工作效能相当于30辆警车和150名警员,空中监视范围是地面力量的15倍,巡逻速度可达警车的10至20倍。”省公安警务航空队政委周源祥告诉记者。

  “更具挑战的要数野外搜救。”回想起执行浦江走失儿童搜救飞行任务时,飞行大队教导员张军良仍记忆犹新。今年初,浦江县大畈乡建光行政村上河村3名小孩外出走失,接到搜救任务的航空队火速赶往现场,在深沟深壑间进行搜索。“我们让直升飞机悬停在树梢稍高处,通过螺旋桨旋转产生的气流打击树枝,以看清地面情况。”他说。

  从2010年5月成立警务航空队,到2013年5月开始执行任务飞行,经历多项安保、救援考验的飞行员已初露峥嵘。“空中视角跟地面视角完全不同,能发现很多在地面发现不了的问题。”省公安警务航空队队长傅国森说,“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航空队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对反应和协调能力要求极高

  千里挑一的空中尖兵

  9月28日,遂昌北界发生山体滑坡。当日,获悉情况的警务航空队便试图向北界实施空中救援。可滑坡地处“V”字形狭长山谷中,河谷与山顶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加上连日阴雨,浓雾密布,根本无法进入。

  次日,天气略有好转,担当此次飞行任务的张军良、陈萌华机组抓住云层变化的瞬间,穿过云洞,突入山谷。

  陈萌华曾在部队担任飞行员,飞过战斗机,如今是省公安警务航空队飞行大队副大队长。“我们长期在山坳进行飞行训练。浙江是多山之地,除了平原作战外,对山地的熟悉,为我们执行任务打下很好的基础。”陈萌华说。

  作为首批被招募的飞行员,70后陈萌华已经成长为航空队里的中生代力量。2012年初,陈萌华和副队长徐荣焕启程赴意大利阿古斯特公司培训学院学习。初次来到风光旖旎的米兰西部山谷,陈萌华的欣喜很快变为压力:为期两个月的学习中,他们必须通过飞行理论、模拟机训练、目视飞行、仪表飞行和夜间飞行等科目考核,获取该直升机驾驶资质。“除了技术科目,我们还要过语言关,一开始都听得云里雾里,也有学员因语言问题不得不退学。

  怎么办?勤能补拙。上课前,他们预习功课,一点点把专业课本啃完。两个月培训期间,理论学习做到不眠不休,模拟机练习都排队到凌晨1时以后。近乎疯狂的努力,让陈萌华和徐荣焕最终顺利通过了各科目考核。

  除了从部队招募飞行员,省公安厅还从警校里精挑细选好苗子,送他们到国外去学开飞机,自主培养专业人才。2011年,浙江警察学院大三学生张万隆、季翔,经过一系列测试,作为“零起点”飞行员从2000名警院学生中脱颖而出。“说他们是千里挑一,绝不为过。”省公安警务航空队政工室主任马文武说。

  从刚入驾驶舱时的激动到初飞10个小时中的连连受挫,从教员首次肯定到逐步有了自信、走向老练,两个小伙子用飞行时间刻度记录成长过程。“飞行员必须两手两脚同步动作,对反应和协调能力要求极高。除了要推好驾驶杆,眼睛要观察六七个仪表数据,还要和塔台对话,听塔台指令。”张万隆说。首次坐在驾驶舱,近百个仪表按钮,不免让人无所适从。可如今,对于张万隆等飞行员来说,已经到了可进行“下意识操作”的程度。

  这支“鹰之队”的8名飞行员、4名任务员、8名机务人员目前已参加了意大利阿古斯特公司、香港政府飞行队、海事救捞局等培训机构、单位的专业培训,均取得了驾驶、维修等资质;3名飞行员通过了公安部组织的指挥员考试;6名飞行员取得了机长资质。

   光鲜背后艰辛付出

  以队为家的护航使者

  翱翔天空,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

  飞行员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马文武告诉记者,培训少则半个月,多则一年半载;日常值班备勤,只要有飞行任务,前一天还必须留宿队里;重大节假日,直升机几乎都在执行任务。

  “打个比方来说,执飞的前一天必须睡足8小时,才能保证在空中飞行时,不会因为精神不足而干扰飞行。”季翔说。

  翻看季翔的微信朋友圈,大都是城市上空俯瞰而下的照片。“这叫以队为家。”这个1989年出生的小伙子称自己滴酒不沾、游戏不打,自嘲有些少年老成。

  “开飞机不像开汽车,钥匙一拧就可以走。”季翔说。从设计航线、空管沟通,到团队合作,大量的准备工作都有赖于平时的训练和积累。

  在机库,记者碰到了省公安警务航空队机务大队副大队长胡建平,他正将有关装备一一整理到电子工作箱里。看着500多件零件逐一擦拭、清点后入库,胡建平解释说:“有什么东西带上去,必须都带下来,哪怕是个不起眼的螺丝钉。

  他告诉记者,警用直升机每50个飞行小时就要做一次定检,400小时、800小时要做一次大的定检。每次飞行前和飞行结束,机务人员都要对直升机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护。机务人员检查维护的有效时间是24小时,也就是说,直升机在24小时之内必须接受一次检查和维护。

  “干机务这行,干得越久胆子越小。”胡建平对记者说,“我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每次看着队友们顺利起飞,平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