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出伏 后天处暑 周末和家人一起吃鸭子喝鱼汤吧

21.08.2015  09:44

相关: 明天出伏啦 下周三前杭州最高气温都不超过30℃

今年三伏高温12天 比去年“凉夏”还少一天

明天要出伏了,一年里最热的三伏天就要过完了。

今年说“出伏”,你可能并不会觉得如释重负。倒不是热得麻木了,而是因为今年三伏天,并没有给人非常难熬的感觉。【 详细

推荐三道养生菜:清蒸山药鸭、菱角烧豆腐、冬瓜黑鱼汤

周六出伏,周日处暑。“三伏天”离去,意味着暑热之气将渐行渐远。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里的七月指的是农历七月,“”有终止之意,整句话的大意是,七月中,炎热的暑气将慢慢终止。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代表着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不过,别以为到了处暑天气就完全凉了。民间就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江浙一带,秋老虎一发威还是有些热的。因此,处暑时节前半段与后半段养生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前半段暑湿之气还未退净,要注意健脾祛湿;后半段秋燥逐渐登场,要注意清热防燥。

提前“备战”秋乏 每天多睡一小时

处暑,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建议调整起居,保证睡眠充足,每天晚上最好10点前入睡,比平时多睡1小时,以提前进入防秋乏的“备战”状态。

处暑后,不少人会出现乏力的现象。这是因为夏季炎热的气候,使人消耗太多热量。如,长时间大量出汗会使盐分代谢失调,胃肠功能相应减弱,睡眠也往往不充足。处暑时,人体开始修整,准备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会产生疲劳。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处暑后入秋,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气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

每天多睡1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神清气爽,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更是如此。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提早入睡,并坚持午睡,可大大改善症状。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也好的。

中医有个子午觉的概念,子时指的是23点至凌晨1点,正子时为0点;午时指的是日中,即上午11点至下午1点,正午时为中午12点。研究发现,凌晨0点至4点,机体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对老年人来说,睡好子午觉既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又符合养生道理;对于年轻人来说,充足的睡眠可以让学习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时,也可以减少“秋乏”的出现。

吃酸不吃辣 吃果不吃瓜

处暑过后,天气仍是湿热,从养生的角度讲,建议吃些健脾祛湿养胃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米、莲子、扁豆、冬瓜、茯苓等。此外,经过一个暑热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食欲不佳。不建议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也不要暴饮暴食,少吃过凉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处暑的后半段,天气渐渐干燥。中医认为,此时肺经当值,应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以防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此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吃酸不吃辣。酸味有润肺收敛的作用,秋季正需要固护肺阴。因此,不建议吃辛辣及烧烤类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物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我国古代医书中就有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

吃“”不吃“”。民间有句俗语叫“秋瓜坏肚”,一些美味的瓜类多属阴寒之品,吃多了会损伤脾胃,要适可而止。果类可以多吃,如梨、苹果等。

原标题: 明天出伏 后天处暑 周末和家人一起吃鸭子喝鱼汤吧 作者:记者 葛丹娣 通讯员 于伟 网络编辑:俞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