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浙江扶贫专题一扶贫搬迁:要搬更要扶
地处浙江省龙游县沐尘畲族乡的沐尘水库,日光下波光粼粼,谁能想到这1.5亿立方米水下,正静静地沉睡着7个建制村旧址。几年前,这里千余名“土著”下山脱贫,搬迁至现代小区,依托充分的就业机会和便利的公共服务,如今当初许多下山的低收入农户已摆脱“穷根”,过上了舒适的城镇生活。
沐尘畲族乡的巨变,是浙江千百扶贫重点乡镇的缩影。浙江地势复杂,人口分散,1993年,浙江实施扶贫异地搬迁工程,将生活在高山深山、地质灾害隐患区、偏远小岛的农民,搬迁至“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生活便利”的小区,大大促进了人口集聚和村庄布局优化,附以充分的就业机会,农民异地搬迁已日渐成为浙江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
总体上,搬迁工程在全省29个县5000个扶贫重点村展开,每年大约搬迁6万人,目前省财政人均补助8400元。安置方面,根据农户需求,浙江设计了大小不同的户型,尽可能地降低农户建房安置用地成本,针对少数困难群众难以自筹搬迁资金,各地推出多种金融手段,加大补助力度,并对无经济能力的农户提供廉租房。
为了让搬迁户安心搬迁,浙江同时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资产折股到户到人,明晰搬迁户在原居住地集体资产中的份额和权利。而搬出后,关键是要解决怎么“稳得住”的问题。
对此,在对安置小区选址时,浙江以解决就业为导向,将就业机会多、公共服务好的县城和中心镇作为主要迁入地,并加快建设基础配套设施。如今,许多异地搬迁小区公交车、物流直达,超市、银行、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一应俱全,所有搬迁户与当地居民一样,享受同等就学就医、生儿育女、居家养老等服务,并平等参与当地社会事务的管理。
想要“稳得住”,更要靠“富得快”。针对青壮年农民,浙江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实现转移就业;针对中老年农民,则通过扶持发展来料加工业等创业就业项目,增收效果显著。
开化是浙江省内名副其实的山区县,境内峰峦重叠,县域版图85%为山地,实施异地搬迁工程后,在规划安置小区时,该县就同步规划建设了来料加工等物业用房,经纪人只要入驻安置小区,即可享受创业优惠政策,还能利用扶贫贴息、阳光信贷等金融服务,走上创业的“绿色通道”。目前,开化8个安置小区内,来料加工、建材经营、超市等各类经营户已有60多户。
同样是典型山区的江山市,近几年通过对接特色产业,为异地搬迁农户召开用工专场招聘会、设立“劳务集市”、举办乡镇劳务对接会等,让农民“洗脚上田”后即可快速进厂就业。仅竹木加工产业一项,就吸纳了该市2000多名搬迁群众就业,年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在农民下山后,浙江各地还积极探索将原有山林、田地等资产,变成“绿色银行”,通过土地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流转,让搬迁户每年都有稳定的收益;一些地区还卖起了风景,开农庄、办农家乐,走上了生态休闲旅游道路,大大带动周边农户的就业增收。
据统计,2008年到2013年,29县和海岛市县累计异地搬迁12.78万户、43.41万人,完成投资超过200亿元,低收入农户实现异地搬迁后,人均收入普遍提高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