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民年收入超2万元

20.01.2016  12:22

    从一万元到两万元只用了六年,连续31年居全国省区第一

    

    从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7元,到2015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125元。浙江农民收入从破万元到破两万元只用了六年时间,也创造了连续31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的纪录。

    与浙江调结构换挡的步调一致,“十二五”时期,我省农民收入增幅略有下降,但仍继续领跑全国省区。这六年,浙江农民创富的钥匙是什么?又是什么因素带动浙江农民收入普遍持续较快增长?迈过这个坎儿,下一轮持续增收的动力又在何方?

    转型升级提升工资水平

    “十二五”期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逐年增长,其占收入的比重由2010年的49.7%上升到2015年的62%,提高了十多个百分点,这是农民人均收入超“双万”的最主要因素

    在浙江农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占据大半江山。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的调查显示,2015年,我省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13087元。从贡献率的角度出发,“十二五”期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逐年增长,其占收入的比重由2010年的49.7%上升到2015年的62%,提高了十多个百分点,这是农民人均收入超“双万”的最主要因素。

    这其中,我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转型升级驱动下,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逆转是主因。同时,转型升级带来的就业层次提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不少农民适应变化,通过增强就业技能来提升工资水平。

    回望2015年开春的永康人才市场,企业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比普通工种更为迫切。踏上“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的进程,企业发展需求的转变直接带来了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变。对于有技能的人才,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收入都更有吸引力——新型农民,不再只瞄准自家的“一亩三分田”,而是通过灵活就业,不断融入到浙江“四化同步”的进程中。

    美丽产业推动共创共富

    “既卖农产品,也能卖风景。”让“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的美丽产业发展,成为第二个万元中的新增长点

    农家乐是美丽产业的一个爆发点。临安市太湖源镇白沙村10个自然村,9个都经营农家乐,超过7成的劳动力投入到旅游服务业中,全村经营性收入超过4500万元。新型业态激发村庄活力,村里传统的鳌鱼灯、茶花灯、祭源神等民间文艺活动再度兴盛。乡村旅游让不少农村地区的劳动工资水平和县城工人工资水平持平,吸引不少人“逆流”前来打工。

    2015年,我省来料加工费发放达到105亿元,从业人员人均收入近万元。在龙游县詹家镇芝溪家园,68岁的温巧梅在小区的来料加工厂房里加工纽扣,步行不过几分钟路程。在农村山乡,一些体弱多病、身患残疾的农民通过来料加工获得稳定收入,其中不少熟练工还升级成来料加工经纪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农户加入增收行列。

    “村庄经营”的前沿理念,让重新规划改造的温州瑞安塘下陈岙村焕然一新。这个曾经脏乱差的小村庄历经治水、蓄水、卖水之变,开辟天然泳池、垂钓、漂流等项目,做足“”文章,村里还在筹划温泉养生休闲乐园和配套特色民宿。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和多功能农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美丽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和高速发展,乡村成了农民创富的大本营。

    美丽产业的链条,串起“乡村无闲人”的充分就业新局,大批青年农民、返乡农民工投身创业行列,广大中老年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充分就业,促进了农民普遍增收。浙江的“淘宝村”数量居全国第一。借助农村电商,“丽水山耕”打造的安全、绿色农产品紧跟城乡居民消费升级新需求,2015年的销售额达到5.6亿元。全省县城以下的农村电商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304亿元。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祝梅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