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城镇将重点试点农民工市民化 共享城市资源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第二批59个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继2014年底公布62个城市(镇)开展第一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基础上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多个城镇将重点试点农民工市民化。《经济日报》记者深入采访发现,目前不少地方在户籍、医疗、住房、土地管理等方面大胆探索,逐步建立完善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促进农民工有序融入城镇
安徽合肥经开区——
融入:生活有了新滋味
4年前,安徽省六安籍农民工孙伟来到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打拼,得益于该区的各种扶持政策,在这里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我现在在一家汽车企业上班,有自己的住处,平日里,爱人在家操持家务,孩子在附近的小学上学,生活虽然平淡却非常幸福。”孙伟说。
在合肥经开区,10多万农民工和其他产业工人找到了归属感,活出了新滋味。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公平意识增强,向往城市生活和工作环境,融入城市的意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家和告诉记者,该区为农民工进城创造有利条件,打造优越环境,通过多项民生工程的实施,使他们在就业、就医、子女就学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迎刃而解。
“多亏了农民工就业绿色通道,让我很快在工厂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每月工资3000多元,还有各种保险。”在该区人才劳务市场举办的一场区企对接专场招聘会上,一名刚刚找到工作的农民工难掩高兴之情。该市场负责人郑静向记者介绍,受学历、技能等多方面条件限制,农民工普遍存在就业、创业技能不强等问题。对此,该区依托人才劳务市场这一平台,通过采取设立农民工就业绿色通道、打造社区就业超市、设立“农民工大学”等措施,提高了农民工从业竞争力和成功率。
在合肥经开区天门湖公租房,居住着4000多名农民工。走进几户人家记者看到,床、桌椅、空调、热水器、灶具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小区里还配有洗衣房、食堂、便利超市、篮球场、活动中心等服务功能区。工作人员介绍说,低收入的农民工和蓝领工人只需提交一份入住申请,便可拎包入住,而且租金相对低廉。像这样的公租房、廉租房,该区共建有32个,拥有1.6万余套房间。
陈先生和爱人老家在辽宁省阜新,今年秋天,陈先生的女儿在合肥经开区的临湖小学上了小学一年级。夫妻俩告诉记者,之前他们对这所小学进行了“考察”,“听说临湖小学素质教育抓得好,我们感到很放心。之所以选择来这里务工,原因之一就是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为了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平等优质的教育机会,合肥经开区引入了一批优质品牌学校,19所符合条件的学校敞开大门,招收了近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细致的服务,吸引和留住了一批又一批外来务工人员。
“我们出门在外,最怕遇到头疼脑热等小病小灾。”在一处工地上,搬运工刘美荣正在忙着手中的活计。当被问起在这里生活最担心什么时,她毫不犹豫地说,是健康,是生病了找不到经济便捷的医疗卫生场所。不过现在,她与工友们已经不再为此而发愁。
合肥经开区立足实际情况,用市场化手段实现民生工程的普惠共享,不直接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是采取“引进医疗资源,政府购买服务”,采用“医联体”(医疗联合体)的形式,由区里提供给基层卫生机构用房,并在经费上给予倾斜。先后引进省市多家综合性医院,在社区设立7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比较完备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芙蓉社区图书馆是安徽省规模最大的自动化管理、通借通还的社区图书馆,几十名农民工及其子女每人手上捧着一摞书,正在参加“捐书换书活动”。像这样的活动,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举办。李玉才来合肥经开区打工已有3年多。“白天在工地上忙还不觉得,一到晚上就闲得发慌,这不,每周都要到社区图书馆借书还书。”小李说,“最近,我在自学法律,工友们有了纠纷都来向我讨教呢”。
“文化的力量最能促进农民工的融入,我们就是要让农民工同享公共文化服务。 ”该区社会发展局局长李应天告诉记者,农民工“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在这里已不成问题。社区图书馆里专门开辟有农民工图书之角,每半年与合肥市图书馆进行一次图书更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民工这一群体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除了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合肥经开区还为他们量身设计了一些温馨关怀项目。诸如设置农民工“情绪宣泄室”,为农民工过生日、过节,为农民工春节购票等具体举措,都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经济日报记者 白海星 通讯员 李长龙)
河北辛集——
公平:进城过上好生活
马焕考是河北省辛集市马家庄村人,今年51岁。1994年,他与妻子来到市里的皮革制衣厂打工。
“早就梦想着住上楼房,成为市里人。”马焕考说,“2006年,芳苑东区经济适用住房住宅小区竣工,俺把打工攒的钱都拿出来,又借了点,就买了一处。打工一份收入,老家地里还有一份收入,2009年房款就还清了,儿子还在楼房里结了婚,孙子也顺利上了幼儿园。现在,虽然俺的户口还在村里,但俺的日子与市民没啥两样了”。
辛集是河北平原上的一个较大县级市,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尤其是有着3000年历史的皮革业,近年来更是得到迅猛发展。各皮革企业纷纷“招兵买马”,也已成为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航空母舰”。据统计,到上世纪末,辛集市皮革业就吸纳了6万农村劳动力就业。
农民工进城多了,如何有效解决他们在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辛集市委、市政府认为,要促进农村城市化,必须有效解决农民和市民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问题。因此,辛集市加大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改革进程,让农民工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城市的医疗、就学、居住、技能培训等待遇。截至目前,全市所有市区医院、学校取消了城乡界限,农民工在城里医院看病可以用农村医保卡直接支付,也可以将农村医保转化为城市医保;农民工子女可以到城里居住地学校就近上学,享受和市民孩子一样的待遇;农民工家庭可以像市民一样申请廉租房、保障房。据统计,位于辛集市区的21所小学、9所初中每新学年接受农民工孩子入学已经达到4000人。“十二五”期间,该市共建成了4个保障性住房小区,总占地面积达262亩,2015年,开工并完成2850套保障性住房,让进城农民工有了较大的保障房选择余地。
辛集市劳动就业局就业训练中心副主任石晓凤告诉记者,推进城乡一体化,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推进农民技能培训是基础。为确保每一名农民工不但能进城,还要有一手进城生活的本领,该市建立起以市就业训练中心、劳动技工学校等公办培训机构为基础,以民办培训基地为骨干、以乡镇和企业培训网点为补充的劳动技能培训体系,将农民就业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仅今年就完成创业培训614人,职业技能培训2524人,新增转移就业4576人。
来自辛集市一间房村的32岁的打工者辛闯告诉记者,自己高中毕业后,通过接受市里的技能培训,被一家皮革服装毛领厂招聘。前年,已经掌握了一定经营技能的他租了一个厂房,招了几名工人,当起了小老板。“毛领厂效益不错。现在孩子在老家上幼儿园,为让孩子以后能到市里上小学初中,享受优质教育,最近我们买了一处经济适用住宅期房,2017年就能交工,到时候我们就真成市里人了。”辛闯对未来充满信心。
农村人口市民化改革,不仅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也为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撑,辛集市总人口仅有60万,但城市长期居住人口却达到30万。据该市皮革业内人士介绍,辛集市皮革产业链吸纳了从业人员10万人,由于有了大量劳动力的支撑,辛集现有各类皮革企业1200家,皮革经营户1408家,皮革制品占河北省皮革业主体产品的40%。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于皮革业,城乡居民存款连续10年名列河北省各县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