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农民工增加501万 收入增速回落4.1%

30.04.2015  13:03

  4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
  在增速上,2014年维持2010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的态势,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1.0、0.5、1.5和0.5个百分点。
  “农民工仍在转出,但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到一定量的基础上,增速不会像以前那么快,将呈现抛物线型。”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单菁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农民工向市民化转变,需要为其增强公共服务。
  西部地区吸纳能力增强
  根据《报告》,2014年,西部地区是农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增速最快的地区。
  按输入地分,在全部农民工中,16425万人在东部地区务工,比上年增加251万人,增长1.6%;5793万人在中部地区务工,比上年增加93万人,增长1.6%;5105万人在西部地区务工,比上年增加154万人,增长3.1%。
  也就是说,西部地区吸引农民工增速高于东部、中部1.5个百分点,要明显快于其相对东中部的流出量增幅。
  “西部地区务工农民工增速较快,主要由于就近就地转移加快。”《报告》分析称,与上年相比,西部地区本地农民工增长了4.1%。
  为加快实现农民工就地转移,2014年曾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其中提出“三个1亿人”目标,通过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实现就近的城镇化。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小城镇放开,未来西部地区吸引农民工的比重会逐步提高。”单菁菁分析说,由于西部本身基底薄,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带动下,西部地区吸纳农民工水平也会明显提高。
  她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国家给予中西部很多扶持政策,就业岗位增多,由此提高了西部吸纳就业的能力;同时,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此外,不同区域的生活成本差异,会使得农民工选择物价水平等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吸纳农民工的能力增强,反映了我们区域发展差距缩小的趋势,以及不同地区真实购买力的差异。”单菁菁表示,农民工流向其实是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缩小的一个缩影。
  工伤险参保率增速下降3.3%
  根据《报告》,2014年外出农民工月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944元,比上年增加52元,增长5.8%;在收入端,同期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864元,比上年增加255元,增长9.8%,这一增速较同期大幅放缓4.1个百分点。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农民工收入的下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制于宏观经济下行所影响,“五险一金”等费率成本也是一部分因素。
  除此以外,农民工的其他权益保障指标也不尽乐观。
  2014年,农民工“五险一金”的参保率分别为:工伤保险26.2%、医疗保险17.6%、养老保险16.7%、失业保险10.5%、生育保险7.8%、住房公积金5.5%,比上年分别提高1.2、0.5、0.5、0.7、0.6和0.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增速和同期相比,医疗、工伤、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增速都有不程度的下滑,尤其是工伤险的参保率,同期增速回落了3.3个百分点,在2013年工伤险参保率增速尚为4.5%。
  在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聂日明看来,这与我国“五险一金”的制度设计有关,“像工伤险属于消耗型险种,不发生意外理赔过去所缴保费就不予返还,对于经常流动的外地农民工来说作用很小。”

 


  对此,单菁菁认为,农民工工伤险参保率的下滑,与几大因素相关。一是就业结构改变从而影响农民工从建筑业转向服务业,因而较之于风险性相对较小的服务业,农民工对工伤险的需求程度下降;二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出于自身缩减成本的考虑,选择招短工以此逃避工伤险缴费等;三是基于农民工购买保险的个人意愿偏好差异;四是工伤意外发生时,责任认定不清容易产生纠纷,因而会加大农民工弱势群体的谈判成本,故而降低工伤险的购买。
  聂日明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即使农民工购买工伤、失业保险,当意外发生时,其领取非常不方便。“以上海为例,农民工失业想领取失业保险,但管理部门给他们推荐三个工作,如果不去就不能领取失业保险,而推荐的工作一般工资都很低。”
  此外,在其他指标上,相较于2013年,虽然2014年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有所下降,但农民工人均被拖欠工资为9511元,比上年增加1392元,增长了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