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里的老房子为啥那么让人牵挂? 昨天淳安汾口大夫家庙前气氛感人
农村历史建筑,让身在他乡的游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让无处安放的乡愁记忆得以流传。
昨天,记者走进了淳安汾口镇宋京村的大夫家庙,这座明朝嘉靖皇帝为褒奖抗倭英雄余汝楠赐建的460多岁的徽派建筑,在乡亲们燃放的热烈鞭炮声中,重新焕发“精神气”。
历时460余年,它的门口挂上了两块亮堂堂的牌子——“杭州市农村历史建筑最佳修缮单位”和“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家在钱塘’拍摄点”。
杭州市农村历史建筑综保工程实施九年以来,近2000处老屋得到了修缮和利用,乡土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
2018年6月至9月,本报联合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发起“家在钱塘”杭州市农村历史建筑最佳修缮单位与最佳利用单位评选活动。全市共有68处农村历史建筑参与了此次评选,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审议,淳安大夫家庙等10处建筑被评为最佳修缮单位,余杭仓前粮仓等10处建筑被评为最佳利用单位。
在大夫家庙的挂牌仪式上,村民自发从四面八方涌来,放鞭炮,送锦旗,场面壮观感人。
“我现在不住在这里了,但从小在这里长大,给老屋揭红挂彩就同过年一样喜庆,必须要来看。所以很早我就赶过来了,”一位村民激动地说。
“正是由于这些淳朴村民的坚守,精神文化家园才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卓军说。
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必须遵循:保护为群众,保护靠群众,保护成果由群众分享,保护成效由群众检验。家在钱塘系列活动不仅集中彰显了九年以来的杭州市农村历史建筑综保成果,还成为杭州文物保护宣传的成功案例。今年7月,杭州市园文局文物处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家在钱塘”系列为什么如此成功?市园文局总结了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参与面广。杭州整合全市的文物力量,集中推出一个主展览、八个分展览,1个主题宣传片、68个单体建筑段视频。一个“双十佳”网上评比、一个“十大最美文物守望者”评选和表彰。三本专业书籍,四个博物馆“家在钱塘”主题比赛等。围绕“听广播、看展览、去投票、找乡愁、来比赛”,向市民朋友展示我市九年以来农村历史建筑保护成果。
二是民众关注度高。“家在钱塘”活动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仅“双十佳”评比网络访问人次就达380万人。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和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走进农村,寻找乡愁,体验乡土情怀。“家在钱塘”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三是社会成效显著。经过宣传和展示,将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历史文化,也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和修缮,从而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让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
接下来,杭州市还将开展“南宋记忆”系列活动,“深入挖掘南宋文化,留住城市记忆,为杭州‘文化名城·魅力之都’建设增光添彩。”卓军说。
(来源:杭州日报)